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网络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

2010-09-16 10:45:19来源:《探索与争鸣》    作者:

   

作者:冯珍珍

  著名国际信息网络研究专家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新信息技术正以全球的工具性网络整合世界”。互联网通过“超文本”(Hyperext)和“后设语言”(Meta-Languaze)的形构,首次将书写、口语和视听等人类沟通交流的模式整合到一个系统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往与生活的环境。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探讨网络文化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深对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作为“公民社会文化”的网络文化
  
  什么是网络文化?美国学者大卫·波特(David Porter)将网络文化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网络文化包括完全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完全依靠网络技术而得以产生、交流和传播的全新文化现象,也包括传统社会文化数字化上网后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关键是信息数字化,它使各种文字、声音、图像都以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数字化信息的最大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保真度高、复制再生能力强。在数字信号复制过程中有一个数字重整的过程,通过数字重整,可使复制过程所造成的信号衰减得到补偿。这样,数字信号可以很容易地被复制,而且复制件的保真度极高,与原件相比没有任何差别。因此,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利用,多次传递。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这些现代高科技优势与信息数字化特点,使网络文化的产生、交流、传播、存储具有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的特点。然而,网络文化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问世使得“公民社会文化”成为可能。
  
  在网络产生之前,人们一直生活在实体空间,而网络产生之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大大拓展了,可以在“赛博空间”进行文化生活。在“赛博空间”里,人们通过计算机处理来形成文字、声音、图像,并构成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并不只是描摹现实世界,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没有的虚拟世界。网络理论家A.R.斯通把网络空间定义为“毫无疑问地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里,人们仍然是面对面地相遇,不过对‘相遇’和‘面对面’要重新定义”。瑞因高德是研究网络文化虚拟社区的学者,他把虚拟社区定义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相互面对面聚集的一群人,他们通过电脑公告牌和网络媒介彼此交流语言和思想,展开集体讨论,履行商业行为,交流知识,共享情感,做设计、闲聊、争斗、恋爱、找朋友、玩游戏、调情或创作一些高雅艺术等。他们做人们聚到一起能做的任何事情,只不过是用语言在电脑屏幕上做,把身体留在电脑后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本身采取载体“超文本”的形式,人类通过信息非线性、跳跃性和联想性的方式,在虚拟世界中挣脱一些约束条件,向更大的信息和文化生活自由进发。因此,网络文化所代表的新的文化样态也就具有了与传统文化迥异的特质,它的自由性、开放性、平等性、民主性,都有利于公民社会文化的形成。
  
  第一,网络文化更加尊重公民文化生活的个性自由。网络开启了新闻个体化与信息私人化的时代,网络文化的创作、传播、享用日益呈现出个体性的特征。以艺术创作为例,个人可以根据其喜好设计专用网页,发表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并吸引具有相同个性喜好的人来欣赏、讨论,或者参与创作。网络技术为个性化的文化艺术创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与舞台。网络文化为个性自由、个性发展创造了新的文化空间,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
  
  第二,网络文化具有人格平等的文化民主特征。在传统文化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身份、地位、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造成“不平等”,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文化生活,却从一开始就具有“全体网民一律平等”的文化民主特征。在网络文化交往中,人们一般不会遵照现实生活中的严格等级观念,不论上网者在现实生活中是高官富豪,还是平民百姓,在网络世界都是平等的一员,只要遵守最基本的法律规范,谁都平等享有网络权利和义务。T.坦拉诺瓦指出,当人类社会走过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之后,将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普及,进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由此可见,网络文化是一种基于网民人格平等的新型文化生活。
  
  第三,网络文化有利于培养文化民主精神。在传统文化生活中,文化是神圣的,其实施主体通常是圣人、统治者、知识分子精英,广大民众一般只是受众。而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地位大大提高,他们由传统的信息交流中的被动者,转换为主动参与者与思想观念交流者,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生产者。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禁锢的思想和情感,大大提高了网络文化的传播效率,有利于培养文化民主精神,激发人们的思维创新性。近年来,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独创的网络语言“火星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现代文化民主精神的展现。
[NextPage]  第四,网络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普及,以及上网费用的降低,人人参与网络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网络文化已经从社会上少数知识精英独享的“精英文化”变成为亿万公众均可享受的“大众文化”。我国目前上网的网民有3.84亿,大中城市的青少年上网率远远超过其他人群,已占85%—95%。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也正以“上网”为时髦。近年来,我国各地开展“万家家庭学电脑”活动,以社区为基础,从儿童到退休居民纷纷上网参与信息交流和网络文化活动。我国农民上网人数已达1.068亿,占全国网民的27%。越来越多的人的文化消费方式正从“网外”转入“网内”,“电子报纸”、视频、“伊妹儿”、“博客”、“微博”已成为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的新角色。以大众性、公众参与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化,正在对传统文化为主体的精英文化构成挑战。
  
  网络文化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网络文化不仅导致了人类生存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使得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并最终形成一种形式开放,内容多元,传播空间跨地域、跨民族的“地球村文化”。
  
  “地球村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国际网络一体化。国际互联网采用一种网状联式结构,实行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方式。网上每一个站点都经由许多条路径和另一个站点相连,任何一个站点都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充,从而实现点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任何个人或团体只要上网,就可以不分国家、地区、民族、城乡,以身份平等、时空压缩的方法快捷、高速地获取与交流各种网上文化信息。在国际网络一体化的推动下,互联网打破地域与文化阻隔,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使文化“地球村”成为可能,并将人类居住的地区联接成为一个“小村落”。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原先的一元世界、一元选择被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化所否认,人们的文化、生活就变得多样性、多元性起来。
  
  无疑,网络文化推动了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进程。国际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每一个子网络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平行地发布信息。因此,网络文化呈现出高度多元化状态,其形式、内容、交流人群、受众对象等等五花八门、精彩纷呈、鱼龙混杂。各种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相近相似的还是彼此矛盾甚至冲突的文化,都可以共居于网络文化的大通道、大平台中。网络文化以极大的包容性真正实现了文化的开放、交流和多元并存。包容性、开放性是网络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网络文化的优势。网络文化将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都呈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化为多元文化并存提供了现实基础。如果说,今天文化的发展是由单一的、狭隘的文化走向多元的、开放的文化并存,网络文化的出现正好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这一现实要求和趋势。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其开放性特征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个人获得更大的文化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借助网络交流、传播和分享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将经济、技术强势,转化为网络文化中的“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网络文化在推动全球文化多样化进程,使得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的同时,也使得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尖锐。今天,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色情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一代正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性,如何坚持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是这些国家文化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正是现代网络技术使网络文化的全球传播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文化扩大了文化的范围和视野,提升了文化的界域,已经或即将成为真正的全球文化或“地球村文化”。互联网的存在,让我们坚信,地域性文化向全球性文化的拓展和演变是人类文化变迁的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美国学者萨姆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所言,“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或坚持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断增强的流动性,现代化的交通电信技术的发展,似乎在迅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由于偶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某些曾经显得遥远的、与世隔绝的文化,一下子与我们的关系密切起来”。人类文化向全球化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和革命。当前,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推动下的文化全球化浪潮,充分认识到它对人类现存的文化体系、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冲击,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在当前及未来对人类文明与文化产生的重大意义,大力建设好既有特色又与世界文明潮流融汇一体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网络文化的现代特性,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公民社会的建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时数千年,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的丰厚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是我们的文化个性的体现。对传统文化应骄傲地继承和发扬,这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同时我们还应从当今世界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渗透这一特点出发,一方面要从网络全球化的视野来反观、看待民族传统文化,以决定传统文化中哪些应继承、哪些应抛弃,以免文化建设偏离世界文明大道;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而不同”地吸收外来文化,立足于实践、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借助网络的传播,我们应该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化形态;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力弘扬和培育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精神人格和主体力量。
[NextPage]  当然,我们还必须用现代观念来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于那些有利于建设现代社会的文化因子我们应大力继承和发扬;与现代社会及公民精神背道而驰的文化因素我们则必须对之进行扬弃和改造,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网络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充分吸收全世界优秀民族的文化成果。网络地球村的出现,使得全世界各地的网络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很多选择和借鉴的机会。那么我们如何选择?处于这样一个文化大环境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应以博大的胸襟兼容并蓄,提倡、鼓励不同流派、风格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在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对外来文化择善而从,批判地借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融会贯通,并善取古今中外之所长,为我所用,助我创新。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