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勇
德国作家波尔讲过这么一个寓言故事。一个渔夫在海边悠闲地晒着太阳。一个旅行者看见了,问他,为什么不出海打渔去挣钱?渔夫回答说,为什么要去赚钱呢?旅行者说,赚到很多钱之后,你就能买到大渔船,在船上晒太阳打瞌睡。渔夫笑笑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
对这个寓言,有很多种理解,其中之一,是意在提醒人们,财富只是手段,快乐才是人生目的。当一个人扬帆起航开始人生奋斗时,应该明确方向、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人生哲理如此,社会发展亦然。最近发生的一些新闻,更让人觉得波尔的提醒很有现实意义。河北某县通过对居民拉闸限电来完成控制用电指标,导致社会生活混乱,而节能减排本是为了使百姓生活更加美好;京藏高速公路因为收费站过多等原因造成大堵车,而收费等管理和服务原本是为了交通的便捷畅通。
手段与目的的悖谬,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戏剧性的“异化”。原本,在事物发展的统一体中,手段源于目的,并且服务于目的。但是现在,目的的价值被虚置,约束力被虚化,手段不仅伤害了目的,甚至能摆脱目的的引导和规范,自成一套新的运作程序,使自身成为另一种“目的”,这就不仅是本末倒置,而是反客为主了。
难以回避的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手段成目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比如,建工程项目是为了促进发展、改善民生,而有的地方却把发展片面理解成高楼大厦和GDP数字,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水电气价格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而有些部门却是为了涨价而涨价,完全不顾百姓承受能力;罚款是执法的一种手段,而有些人把执法当作罚款,甚至搞起了“钓鱼执法”、“罚款经济”。
手段何以游离出本来目的,又何以在现实中找到扎根自立的土壤?人们发现,“不当手段”成为“不良目的”的一系列“魔术”中,最为根本的是利益的变身:公共利益蜕变为私利工具,全局利益被地方利益遮蔽,长远利益为眼前利益牺牲。手段变目的,与其说是手段自身的异化,不如说是利益的异化。而正是由于利益的分化和侵蚀,使目的和手段分道扬镳,南辕北辙。
甘地说过,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事实也多次证明,不正当手段背后,常常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在于,许多不当手段已经暗度陈仓,却还要明修栈道,打出正义目的的幌子。某省质监局替问题茶油瞒报,打出了“维护稳定”旗号;陕西某县用绿漆刷山做面子活,托的是“先进经验”点拨。对这类“口言善,身行恶”现象,我们既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戳穿其伎俩;也要严肃法纪,加强问责,不让其得逞,树立起公平正义的导向。
这也从反面启示我们,“莫为浮云遮望眼”,永远不要被浮华的表象所迷惑,而应执着于探求和实现事物发展的“真意”。城市再美,只有成为居民的宜居之所才有魅力;财政再强,只有化作民生的各项实惠才有意义;工程再大,只有作为发展的推动力量才有价值。以这样的视角观照现实,思考问题,眼中的世界才会更加真实,迈出的步子才会更加扎实,未来的图景也会更加清晰。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早就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今天,我们社会发展的航船正劈波斩浪,高歌猛进。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我们多一些清醒和冷静,时时检视和反思,追问目的,审视手段,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在正确的方向上稳健前行,才能走得更远。
(实习编辑: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