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敏特
我曾在报纸上写过《从“三角”到“三点”》一文,讲的是鲁迅曾把他那个时期的三流小说、娱乐新闻的主要内容,用一个三角形的图案来概括;我于是联想到当代的某些娱乐新闻已“与时俱进”,只需简化为“三点”即可。“三角”虽依然红火,但显然已很不过瘾,非得“三点”不足以代表当代的时尚。所谓“大胆创造”、“突破尺度”的赞美,说白了就是“敢露”、“敢脱”,其中心是“三点”。
我当然知道,这不是哪个个人灵机一动或是神经搭错的产物,它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需求所形成的庞大的市场,是以此为依托的。钱,是它的原动力。它源远流长,并涉及到一个重大的课题: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问题。
玛丽莲·梦露和葛丽泰·嘉宝代表着两种艺术的资源观
美国有两个著名的电影明星,可以说代表着两种艺术的资源观。一位是玛丽莲·梦露,一位是葛丽泰·嘉宝。
应该说,梦露也有一定的艺术秉赋,能歌善舞,但是她在美国娱乐界的地位,主要靠两点支撑,一是少有的性感,一是由此而来的不断的绯闻。她的知名度,第一、离不开八个字:“性感女神,性感符号”;第二、她的绯闻牵涉到了美国的帅哥总统肯尼迪,“级别”与 “规格”很高。稍稍留心一下,你不难发现,梦露尽管知名度绝对大于太多一流的艺术家,但艺术家的贵冠从来没有落在她的头上;舆论的尺度是严格的,并约定俗成,无须依赖法律才能坚守。她留下的资料,展示身材的图片多于纪录从艺经验的文字,而仅有的文字也离不开性感和绯闻,我还没有看到过对她艺术成就给予分析研究的论文,大概是因为无可论说。她的遗产进入拍卖市场,达到天价;但主要是她用过的一些与她的肌肤有过接触的物品,如衣物鞋帽。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她从艺而闻名的资源是什么;在此,她具有最高的代表性。
嘉宝呢,也是美人,而其美也绝不逊于梦露。有人说她有着“从过去到未来最美丽的眼睛”。但她留给人间而至今令人难忘的成就,却不单是美貌和性感,而主要是人品与演技。她的演技倾倒卓别林,而由于嘉宝身材高挑,与身材低矮的卓别林很难配戏,未能达成合作,有人认为这是美国电影史的一大遗憾。她成功扮演过很多最有艺术价值的角色,如《茶花女》、《瑞典女皇》、《安娜·卡列尼娜》等名剧的主角;她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努力使自己成为最不显山显水的老百姓。36岁,就在声誉如日中天的时候,悄然离开影坛,从此不再踏入可以出头露面、显身扬名的任何场合。关于她的行踪,有的说定居纽约,有的说回到风景如画的家乡瑞典。她是公认的“瑞典国宝”,她的去世惊动瑞典皇室,决定派皇室高官出席她的葬礼;但当皇家要员到达她的居所,她的亲友已按嘉宝生前嘱托,办完了一切安葬的事宜。可以说,孤高避世是她的个性,但也说明她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她不需要与艺术无关的资源。
这两位大明星获得大名声的不同的资源,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性感不是坏事。人类是男女结合而成的,没有不喜欢性感的人,性感是一个演员的优越条件。艺术就其本质而言,绝不是禁欲主义的领域。但相对于艺术而言,性感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像地球对于人类一样,地下的煤再多、石油再多,也有枯竭的一天,人类需要可再生、可持续的资源;对艺术而言,身体资源属于最贫乏的资源,只有一代代艺术家对于真、善、美的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才是可再生、可持续的艺术的资源。这里是一个可以超越身体,无限延伸和扩展的天空。一个从艺的人,主要依靠的是细腰、肥臀、丰乳,那就是艺术资源的枯竭。每当我看到一个演员,努力于露一点再多露一点,赢得媒体的锣鼓喧天,每当我看到某些娱乐新闻中充斥着“三点”新闻,篇幅占了“半壁江山”的时候,我总有一种置身于文化荒漠的悲哀,和朝向动物性倒退的恐怖。
我承认一脱成名、一本万利的事实,这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追求,确实要轻松得多。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讲的是艺术规律。就像我们做人一样,凭本事吃饭比投机取巧是辛苦,但我们还得选择辛苦。
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匹配的追求主体
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匹配的追求主体,那就是说,从艺的人需要自觉地重塑自我的生命。生命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环境中生长的。因此,对于生命,我喜欢四个字:选择、自控。生命的每一步,面临着是非、善恶、美丑的选择;你有没有正气,有没有眼光,有没有毅力,决定着你的选择;生命的每一步,面临着种种的诱惑,小而言之,相对于难,有求易的诱惑,相对于勤,有图懒的诱惑,相对于险,有拿稳的诱惑;大而言之,更有权欲、财欲、色欲的诱惑;必须要有强大的自控能力,才能保证正确的选择。正是能否正确选择,有无自控能力,决定了你生命的质量,这是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的前提,是无穷地获取艺术的资源的前提。[NextPage] 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是丰富多彩的;它需要艺术家学养丰厚、多才多艺。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是一部培养艺术家的教科书,傅聪成长为杰出的钢琴艺术家,与这部教科书的理念是一致的。傅雷强调艺术不仅是技能,而首先是人格的体现,是丰厚文化素养的体现。冰山没有水面下的宽厚的底座,就不会有露出水面的顶尖。在表演艺术领域,我很欣赏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他们多有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如于是之先生,表演精湛,还是难得的书法家;他们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融入他们厚重的人生感悟,和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社会知识。
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不单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深刻的认识。最常识的说法,若无对假、恶、丑的起码的辨别,真、善、美就是云雾中的空中楼阁。认识的大类有三种,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一首诗的朗诵,一支歌的演绎,一个角色的塑造,都离不开这三方面的相关的知识。一个只会就事论事、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从艺的人,难有深度,绝无创新。
我记得一位演员说得好:“文盲演不好文盲的角色。”这才是至理名言。尽管从艺的人,知识有广有狭、有深有浅,但没有知识肯定不行,这是规律。譬如,要演一个神经病患者,绝不能在精神病院中找个病人来演,恰恰需要一个懂点精神病病理的演员,否则是演不好的。过去大学有一个惯例,一年级的大学语文,是最基础、最浅显的课程,恰恰是由学养深厚的教授来教的。为什么?居高临下,才能深入浅出,指点迷津。傻子教傻子,智者教智者,是想当然的误解。从鲁迅到老舍,这些大师和一流的名家,都热心于大众文艺,关注低文化的受众。他们不是“屈就”,而恰是在大众文化中,发挥高文化的威力。
艺术家依赖于可再生、可持续的艺术的资源,这是定论。应该说,玛丽莲·梦露还是有一点艺术天赋、艺术才能的,与那些仅靠“敢露”、“敢脱”而一夜成名的人物还是有点区别的,否则难有这么大、这么持久的名声。不过她的“主打”的资源是性感和绯闻,所以终其一生,入不了艺术殿堂,成不了艺术家。这已成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定局。
(实习编辑: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