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擎
伊犁实业集团不久前发出声明,称其部分产品中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但含量低于安全标准,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同时,一些医学专家也做出相关解释,旨在避免过度的集体恐慌。这是国际通用的公共危机处理措施,是及时和必要的。
但是,“少量三聚氰胺不会造成危害”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少量加入”就无需承担责任。一个更基本的事实是:三聚氰胺丝毫没有营养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也不是奶制品加工所必需的成份。如果“过量加入”涉嫌草菅人命之罪,那么“适量加入”(正好低于安全标准)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欺诈行径吗?当然,肇事者可能是某些不法的奶源供应商,伊犁以及其它乳业加工企业可能同样是受害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在整个奶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发生在哪个环节?这一切都有待彻底调查。但回想三鹿公司在问题彻底败露之前那些信誓旦旦的“严正声明”,我们有理由对所有推脱之辞持有怀疑。
起初,在牛奶中搀水,还算得上是“质朴的”造假,经不起基本的质量检验。既要造假又要对付质检标准,则需要一点生物化学的“科研”工作。“尿素造假法”很快被淘汰了,进入了“蛋白精”阶段。给“三聚氰胺渣”取名“蛋白精”需要一点艺术想象力,而要“适量加入”大概必须启动一个“研发项目”。而相关的成本核算、广告包装、公关议案等等,这几乎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象一下: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制品的出笼——从一个“策划”理念到产品推向市场——要经过多少环节?要有多少“业内人士”“专家”“企业领导”“公关谋士”甚至“质检人员”参与共谋?“涛澜通略三鹿服务小组”在8月提出的那份“公关解决方案建议”现在已经被披露出来。读一读这份(企图用300万元人民币贿赂百度来获得所谓“新闻公关保护”的)建议报告,其精明的公关手腕达到了“专业”的极致,也达到了冷血的极致,丝毫没有人性的顾虑。
在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难道从来就没有人担心“如果出了人命怎么办”?难道从来就没有过出自良知底线的抵制与抗拒?也许是有的,一定是有的。但直到危机全面爆发之前,良知的力量终究没有打破黑暗的“行业机密”,这才是最让公众倍感恐慌的。而类似的“行业机密”很可能不只局限于奶制品行业。这些危及公众安全的隐患早已存在,只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支付那么高的代价、经过那么曲折艰难的过程,直到国家最高领导层直接做出干预,才能遏制和扭转事态的恶化?这里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反思。
这次奶制品安全事件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引起强烈反应,而“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正在面临新的考验。这一切发生在奥运会闭幕之际,在我们凯旋胜利的余兴未尽之时,既令人沮丧也让人清醒。中国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的问题也是真实的。由此我们会更明白,传统文明的价值远不只是展现千人击缶的宏大场面,而是在人心深处养育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爱国也不只是一种姿态或者激情中的呐喊,而首先是对于同胞生命健康的珍惜、对于社会公众的诚信和对于他人的友善,包括在日常行动中、在每一个产品的质量上维护祖国的荣誉。在这个意义上,那种黑暗的“行业机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公然践踏,是中国形象的颠覆者,是祖国和人民的公敌。因此,一切出于良知对这类“行业机密”的揭露、抵制和抗拒就是一种深明大义的爱国行动。
(编辑: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