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剑飞
以汶川大地震作为创作素材,笔者丝毫不怀疑这位当代艺术家的真诚,或许即使面对公众的一片骂声,他仍然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梦想。但是,铭记历史,走向未来,死难者、幸存者还有为灾区作出贡献的世界人民需要这样的“生命之花”吗?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汶川大地震以来,有关如何纪念汶川大地震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我们确实需要在重建家园,面向未来的进程中,记取这段历史。灾难必将过去,但那些灾难中的受难者们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然而这样的纪念,不是为了让曾经的伤痛永远压在人们心头,不是让曾经的苦难困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有民间关于哭墙、纪念碑之类的提法,也有国家准备建地震博物馆的表达,这些都是正常而且很合理的,因为我们深知,好的纪念并不是再现苦难,更不是往人们本来已疼痛不已的伤口上撒盐,关键是让我们把对受难者的怀念永远埋在心里,更乐观而坚强地走向明天。
假如站在舒勇先生用死难者骨灰雕成的“生命之花”面前,恐怕除了伤痛还是伤痛,除了悲伤还是悲伤,想不出还能有什么样的纪念能这样刺人心痛,让人不安——这又怎能让逝者心安,让生者坚强呢?不是我们不坚强,也不是我们太过脆弱,而是这样的艺术太缺人性,太少温暖,太没感情。受难者已经长眠地下了,他们需要安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坚强已经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不需要那用死难者骨灰雕成的“生命之花”来时不时验证我们的坚强与自信。中华民族的灾难不需要骨灰雕塑来点缀。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发生一个月的纪念日,在此笔者想说,汶川大地震这段历史,早已深深地扎根于国人的内心,随着家园的重建,灾区群众未来的生活,就是值得我们期待的美好之花,相比于这样的前景,用受难者骨灰雕塑而成的“生命之花”不要也罢。
6月11日《新快报》报道,著名当代艺术家舒勇日前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决定创作名为“生命之花”的雕塑作品,献给所有地震中的死难者和幸存者,以及为灾区作出贡献的世界人民,从而“让这段历史变得可以触摸”。而用什么材料来塑造“生命之花”呢?舒勇的答案竟是:死难者的骨灰和灾区的瓦砾!
(编辑: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