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3-6岁儿童发展调研报告》在沪发布,上海全市共有7000多名学龄前儿童接受了该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孩不但在语言、社会性、精细动作等传统优势方面继续超过男孩,而且在运动力量、速度等方面也超过了男孩。也就是说中小学年龄段日益严重的“男孩危机”已向学龄前蔓延。
如今社会各界都在呼吁“救救男孩”,而“父教缺失”成了其中一个躲不开的话题。幼儿是一张白纸,性别教育应始于他们出生。父亲是男孩性别教育的启蒙老师,而且是终身的老师。此前关于“男孩危机”的新闻里我们常会看到诸如“很多父母因为忙,无暇顾及孩子”之类的句子。体察家庭教育的现状,“因为忙,无暇顾及孩子”多半在指父亲。
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父亲,相当一部分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属于所谓的成功者,譬如官员、企业家、公众人物等等。他们的共同点是作息不规律,且不得不将大量工作之外的时间耗在交际、应酬之中,而这恰恰应是亲子教育中父与子“像男人那样交流”的宝贵时间。缺乏交流机会,父亲所具备的一些赢家素质,如勇气、征服欲、冒险精神等,自然没机会潜移默化地教给儿子。成功的父亲是忙碌的,那么不忙碌的父亲呢?这样的推论也许逻辑上显得粗糙而霸道,不过现实中人们讥讽某个男人事业无所建树时往往会说“你不如回家带孩子去”。有时间陪孩子,在此成了庸碌男子的符号。
中国男孩,基因没有问题,也决非先天脂粉。阳刚气缺失所折射的,是父子交流中正能量传递的障碍,是父教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缺失。成功的父亲没时间,有时间的父亲又“不太成功”。隐于这一切背后的,或许是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对于男人,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即便获得了事业上所谓的“成功”,却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孩子,这种成功有没有价值呢?面对“男孩危机”,我们需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