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委正在组织制定首个地铁设计地方标准,标准送审稿中车厢内立席密度将提高到每平方米4.5至5人,高于正在修订中的国家标准每平方米5至6人。据悉,这一标准和俄罗斯地铁标准一致,接近日本每平方米4人的标准。
“地铁车厢每平方米不超过5人”,从保障乘客舒适度角度看,这当然是一个更先进的标准,不仅与国际标准接近,也远远优于目前城市公交车的载客标准。我们知道,依据《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城市公交车允许的载客标准是“1平方米8人”。
目前像国内北京这样一线城市的地铁交通,究竟拥挤到何种程度?每平方米的实际载客量大致是多少?此前在许多地铁族口中广为流传的一些顺口溜,或许能为此提供最生动写照,如“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圆的挤成扁的,3D的挤成平面的……”记者实地调查也发现,在北京地铁高峰时段,“乘客之间全部都是零距离,前胸贴后背,脚不沾地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体形过大乘客,车厢内每平方米大约挤着10个人”。为此,有乘客甚至感叹:“早晚高峰,地铁里挤得让人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尊严。”
就此而言,北京地铁“每平方米不超过5人”的标准,实际上不只是一个工程科学层面上的安全技术标准,同时也是一个人本价值层面上有利于维护乘客起码尊严和体面的价值标准。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地铁标准,在时下北京等大城市的地铁交通现实中,究竟又有多大的可执行性?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地铁全网日均客流量598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突破750万人次,今年的最高日客运量更是突破800万人次。依据这样的地铁客流,如果将地铁每平方米载客量从“挤着10个人”降到“4.5至5人”,势必意味着,北京每天至少要从地铁中分流出数以百万计的客流。
可是,如此庞大的客流将向哪里分流?北京地面交通是否有能力承担这样的分流?答案恐怕又是十分可疑的。众所周知,即便是在目前地铁“每平方米10人”的情况下,北京等城市包括地面交通在内的整个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早已是十分严重了。如日前发布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显示,“在中国内地50个城市上班路上平均花费时间排名中,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
这种背景下,若严格执行“不超过5人”标准、分流大量地铁客流,无论是分流给公交车,还是给私家车,结果都必然是,整个地面交通更加拥堵。而更拥堵的地面交通,反过来势必又会再次催迫人们选择地铁、加重地铁客流分流的难度。而这样一来,“不超过5人”标准的命运恐怕只能是,或者难以制定通过,或者虽然制定了,却成为难以执行落实、仅具宣传价值的“一纸空文”。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