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学校的做法和自己的设想有冲突,家长应当积极地去和教师沟通,不能在儿童面前简单地埋怨学校和教师,让儿童在二者之间为难。
林爻女士的自述成了微博的热话题。林女士试图保护孩子的个性,对女儿学前6年的生活作了正确引导。然而,女儿上小学第一个月的遭遇,让她感到自己的教育观将很快就被摧垮。
林女士的叙述引发热议,可见很多人在关注小学教育,无论如何,这是有价值的。中国的教育现状往往是这样:只有子女上学,人们才关注学校发生的一切。
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讲“规矩”与“发展个性”未必水火不容。对刚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校作一些相关的规定,如,上课有什么样的坐姿,买什么样的文具,怎样包书,姓名写在什么位置,配置什么样的服装鞋帽,等等,对孩子成长可能并不重要,但从班级管理角度看,可能那位老师有自己的经验,也可能有自己的设想。
对这些小事,家长要宽容一些。小学生的“向师性”,有利于在校学习;即使学校的做法和自己的设想有冲突,家长应当积极地去和教师沟通,不能在儿童面前简单地埋怨学校和教师,让儿童在二者之间为难。
不可否认,目前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是学校教育观念的偏差,也有很多是教育者的智慧不足。我主张教育者要坚守常识,要富有智慧,不要蛮干。
正如林女士叙述的那样,在教育观方面,有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林女士可能不太了解某些“名牌学校”的真面目,越是迷信“名牌”,也就越容易失落,她所遭遇的种种意外,其实是目前一些“名牌小学”的常态。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教师种种“反教育”的行为,不完全是学校行为,也未必是教师智慧不够,而常常有复杂的社会因素。
统而言之,家长也要负一半的责任。像林女士那样坚持让女儿“自由发展”的家长并不多;更多的家长,想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地要逼使孩子出人头地,这也就造成一些教师不自觉地“顺应潮流”,背离教育教学常识。
教育的特征就是“慢”。儿童的手很小,不要往他的小手上放太多的东西;他们只有一个童年,应当让他们慢慢地享受幸福,教师的操之过急与家长的拔苗助长同样会剥夺他们的童年。
正确的教育观与落后教育模式的冲突仍然会长期博弈,所有关注教育的人都该有心理准备。我担心的是,如果林女士的教育观在孩子刚刚入学一个月就被摧垮,她很可能会无可奈何地移步到消极应付的家长群体中去,她此前6年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个人希望她能像这次一样,在往下的6年(或者12年)中,坚守教育常识,坚持独立思考,不要恐惧,不要妥协。——要想孩子有创造力,有个性,家长自己不能先输掉。
(实习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