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亮
三百九十八天后,刘翔回来了。
在上海,他的主场,这个上海小伙一上场,8万观众立刻沸腾。作为压轴大戏,男子110米栏的比赛没让人失望。刘翔与美国名将特拉梅尔同时撞线,成绩同为13秒15。虽然,刘翔终以肉眼难辨的差距获得亚军,人们却仍不吝赞誉之词。“王者归来”、“完美复出”,充斥在各类媒体显要位置。
时间就如哈哈镜,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即便同一个人的投影也迥然有异。将时针回拨至398天前的北京奥运,“翔飞人”非但没能如愿飞翔,反而折翼“鸟巢”,以黯然销魂的背影,引起现场几万人的心悸与躁动。
当电视上反复播放那个抱憾的背影时,当媒体从“病理学”、“心理学”等多角度,连篇累牍地对退赛原因进行条分缕析时,网上不少激愤的网民却已开始狂舞板砖。论坛上情绪化的口水与失意的泪水齐飞。甚至就连描述得有鼻子有眼,诸多版本的“退赛阴谋论”,也急速发酵得蔚为壮观。
一时间,曾作为神话符号的“刘翔”,变得面容尴尬起来。不但“神坛”上龛位被撤,甚至一夜间,从万人敬仰的英雄图腾,变为千夫所指的神秘的“商业阴谋”参与者。但是,在大家或迷惘或义愤时,却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事件主角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阴谋论”或许不堪一驳,而民众赛前强加于刘翔身上的种种社会、经济、情感的价值重量,也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感情捆绑”。说到底,不管刘翔是飞人还是废人,他也只是刘翔,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田径运动员。一个与其他任何运动员一样,有伤病困扰,也有商业诉求的普通运动员。
他或许和其他80后一样,个性张扬,魅力四射,可他毕竟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刘翔。这一点不会因为你单方面把他架上神坛,封为全民偶像甚至“民族英雄”,而有丝毫改观。相反,这么做唯一的影响,或许是在你发现他原来也是个与你我并无二致的凡人或俗人时,增加自己的失落感、伤痛感和“被欺骗感”。
关于这一点,退赛事件发生后,本报在第一时间就刊发了《刘翔退赛是一次梳理国民心态的契机》的社评文章。呼吁将退赛事件作为梳理国民心态的契机,“来为一个大国形成笃定、理性而成熟的国民心态,找到一个最有效的出口。”可是,这一年来,我们是否已形成了宽容、平和、自信、成熟的大国民心态呢?仅从民众对刘翔复出揭幕战的狂热倾向来看,恐怕实情并不太乐观。
退赛后,刘翔曾真诚地说“请相信我还是以前的刘翔”。现在刘翔以惊艳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经过这一年的沉淀与反思,公众其实不应再把他当作以前那个负载了太多价值期待,被供奉于“神坛”的英雄符号。而应以更为成熟平和的心态,看待一个伤愈复出的普通运动员刘翔。让他可以轻装上阵,享受纯粹的奔跑快感,而不用为被强行捆绑于身的过度的期许所折腰。
记得,有句很有哲理的话,当你将全部精力只集中于一点,失败几乎已不可避免。所以,从现在起,告别被神化的飞人刘翔,迎接一个复出的新人刘翔,或许是退赛事件一年后,我们最该学习的务实心态。就如去年特拉梅尔和刘翔一起退赛,这次他又和刘翔一起撞线一样。对于一名职业运动员来说,退赛或夺冠,没有那么多风波,就应如此简单而透明。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