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通过自己在天安门前的几张老照片突发奇想地决定,寻找100张当年在天安门前拍摄的老照片,并邀请照片中的主人公重返天安门,在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光影条件下,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影像,讲述不同的人生岁月。
在不少朋友的帮助下,在不同的时空当中,我经历了整整五年的寻找、拍摄、采访。在我收集的老照片中,最早的拍摄于1949年,因此照片背后的故事便从1949年展开。人们手中几十年前的“红宝书”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今天,当他们模仿当年的动作时,随身掏出的大多是退休证、医疗证、养老证、护照、存折、银行卡……这些看似幽默的元素,正是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
通过百余次的拍摄与对话,不仅让我看到了每个人容颜的变化,更有意思的是让我感受到了每个人意识形态的转变。让我感动的也不仅是影像本身,还有每一位主人公的热情,他们有的来自四川,有的来自吉林,有的来自江西,最远的竟然来自新疆。他们有些是朋友推荐,更多的却是看了相关报道之后,毛遂自荐来到北京,走进了我的作品。
最近,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的拍摄,其中有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上午的、中午的、下午的;北京的、外地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面对这些新老照片的对比和10万字的真实故事,已经不再是某一类人的命运变化,而是中国人共同的经历和共同记忆。当我把200余组新老照片集体呈现的时候,家人、朋友、同事,都能迅速领悟到摄影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照片没有抽象的概念,没有难以理解的艺术语言,从而让人们产生了共鸣。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我的这部作品集,能够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迁。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