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的影响

2009-05-01 12:35:3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刘晓乐


    在现代社会中,纪实摄影因其所具有的见证性,客观性,真实性,被以个人独有的视角和判断用来广泛表现国民生命活动的真实情况。这样的存在使其本身特有的一种边缘化的姿态和叛逆的表情展现给大家。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纵观纪实摄影初期在中国的步伐步履维艰,摄影自20世纪传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的纪实摄影的一直在偏离正常发展的主航道缓慢进行,在这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导致纪实摄影长时间处于一个零散的,下意识的,简单记录的形态下。是什么导致关注社会问题,带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和锐利锋芒的摄影观念被模糊和销蚀。同样有是什么令众多摄影师对于摄影作为历史正言功能和独立自在的品格的“遗忘”及“淡漠”。本人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摄影师艺术心理思想的束缚具有根本性影响和暗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显著的特点,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其中中庸和调和的思想直接导致中国摄影的发展方向:其一,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服务性的宣传工具,其二,风花雪月的所谓的艺术摄影大当其道,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中国纪实摄影毫无用武之地,被无意识的边缘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狂欢与娱乐同在的电子时代,从虚拟的人际关系到电子幻觉世界,原本清晰的身份,现在也需要重新认识。电影,电视,舞蹈,戏剧,乃至文学都被游戏化了。于是,随着以往的传统文化的颠覆,视觉文化,视觉享受成了漂浮不定的碎片。而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的影响一个似乎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才感兴趣的命题,是否真的是不合时宜。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泡下的中国纪实摄影走的道路是那样的步履维艰,在感受中国纪实摄影对自己的精神冲击的惊奇的同时不免也使人思考,中国纪实摄影初期的萌芽却几乎和世界同步,是什么原因令中国纪实摄影不幸的落后于西方,要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影响和孕育这种艺术思维的文化背景。

  一、纪实摄影是泊来的艺术形式

  纪实摄影起源于西方,在19世纪中叶,西方纪实摄影刚刚萌芽的时候也是简单的以记录摄影形式出现,这种不自觉的摄影状态一直延续到大约30年后尤金-阿切特出现之后才得以改观。以后的西方纪实摄影便逐步开始自觉,广泛地被摄影师当作一种摄影类型和风格而接受。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西方纪实摄影的发展逐渐的成熟。

  古老的中国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后不久,这一西方媒体技术随这炮火的点燃传到了这里,摄影这一个由光影刻画的客观事物,很快被中国人认可和接受,在19世纪50年代就逐渐出现了一批照相馆。但是传统封建主义的艺术思维文化禁锢了他们的理性的分析,东方人向来偏重于神秘主义,这一点观点罗素早就精辟的阐明过。

  美国学者桑德拉-马修斯一针见血的指出中西方摄影之间的差异:“中国绘画传统从不把写实作为目标,然而在与美术相对的先祖遗像传统中,写实是重要的……与遗像相联的祖先肖像常常是精心绘制的,通常所画的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它被作为圣物保存。”

  “中国和西方都对摄影的魔术有反应------中国人把它和灵魂联系起来,西方人则认为它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中国的摄影:一种西方媒体的跨文化分析》人民摄影报1998年第14期)

  就在这种缺乏现实精神的文化之下,加之外在封建统治这一政治环境的重要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和愚民政策。在这样内心装着“莫谈国事”,外有强制性“非政治”艺术活动的枷锁,结果就是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时无关痛痒的风光,沙龙摄影大行其道,真正的国之民生却被无情的抹杀了记录下来的机会。

  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灾难,政治不开明的特殊时期,正如孙京涛在《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中所说:“纪实摄影在中国呈现出来的面貌,总体上处于一个零散,非自觉的,简单记录的层面上。加之长期以意识形态和沙龙摄影的评价体系去看待摄影,纪实摄影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但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图像上存在价值和功能中的社会学功能,开始被人重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对于摄影师本身的思想意识的冲击极大的影响了纪实摄影的发展。纪实摄影作为改良的媒介,为普通大众逐步认识和接受。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令中国纪实摄影低迷发展如此缓慢的原因很多,如社会政治背景,文化艺术思维导向,包括经济基础。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摄影师本身,如在20世纪30年代,当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摄影师开始意识到摄影与现实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开始放弃唯美主义的艺术观,提出摄影要贴近人生,贴近现实的主张。这一时期作品就给中国摄影发展史上重重的涂下了一笔。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摄影师艺术思想的禁锢是对中国纪实摄影低迷发展如此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一切都是由纪实摄影意识评判标准和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不相适应,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导致的。
[NextPage]
  在中西方纪实摄影发展区别巨大差异的表象特征后潜伏着更为深刻的无意识。摄影传入中国后几乎成为了这种文化的俘虏,结果表现出来就是中国摄影意识评判标准的模式化,协调化,功能化。简单的阐述,这种既缺乏现实批判精神又抑制个人主体价值的中庸文化和纪实摄影其所理应具有的见证性,客观性,真实性,及边缘化叛逆的意识形态相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观与纪实摄影价值标准的人文基准有一定差异,而且传统文化中内涵的人文精神,思维模式,就其生命性而言,拥有着极为强盛的延续性和渗透力,从而深刻地影响摄影师的感知形式。本身这种文化就强调积极的鼓动,不强调客观的批评,强调团体价值,不重视个人价值,偏好‘意向’的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和谐不同,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本土文化的东西南北之争,互相渗透和集体无意识的大融化合,才出现了较为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到艺术论中即表现为‘中和’。 中国人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合”,西方人则强调万物万事的“分”。故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整合,西方人重分析,因而又重实证。具体地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西方人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强调人的人格修养,西方人强调人的张扬。由于生命意识和思维方式上的这些主要差异,中西方就各自生成和发展出了不同特点、不同形态的审美文化和艺术思想。从儒。道。玄。佛等诸多传统学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或用什么方法去论证,这种意识一直维系着中国人的审美评判标准。这种思想折射到政治上就是‘维护’与‘拥护’,折射到艺术上,就是逃避现实。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思维缺乏形式逻辑,淡化知性逻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不强调客观的批评,不重视个人价值,逃避现实的潜在审美意识,直接影响了摄影师对世界的个人独有的视角和判断力。

  ‘人文关怀’是纪实摄影本身理性化价值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是重人文的,这个无须求证,但是中国人的人文主义与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的人文观是与伦理道德,家国观念,天文,地理紧密相连,所谓天地人‘三才’‘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不仅将天地都人格化了,而且使‘人’成了天与地的中介之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这就特别强调了人文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而言就削弱了对外界事物认识立足于客观的科学依据的考察。中国式人文精神是一种强化人伦观的人文精神,由于它本身的圆融而又带有明显忧患意识,且很容易被知识分子接受,所以它能渗透至文化和思维的各个层面。而这种带有浓重地域色彩的人文精神恰好被中国摄影师所接受,所以中国纪实摄影犹如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一样步履维艰,叠印着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自我平衡和文化保守。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对纪实摄影的影响

  华夏民族的先祖因为以土地为纽带的村社生活及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他们对血缘的看重使得这种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逐渐演变出一套宗法礼仪制度,致使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人文观,自古以来就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各个层面。

  首先是伦理道德本身,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则是以孔子的‘仁’为核心而加以规范化的,进而又涉及到怎么样去做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即使是个人的道德净化理念中也极为刻板和内敛的理论内容,如说:‘人而不仁,如乐何’。本来孟子讲的好好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偏要加上一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将庶民和君子做了严格的区分。这于纪实摄影表达的理念平等,博爱,自由,背道而驰。因为纪实摄影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对人,对社会的一种终级价值的关怀,它的目光始终聚焦的人性本质和社会普通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上,对文明进程的种种弊端极其敏感,对人类的痛苦不幸充满同情,对不同历史时期担当起见证历史,揭示真相,或温和冷峻地进行文化批判,这就要求摄影师起码的人文观念应该建立在平等独立上的。而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将仁爱建立在宗法社会秩序之上,以伦理道德来揭示人性的价值。在这种思维形式的保守性使中国摄影师一直处于守旧,中庸,无为的状态,对中国纪实摄影在各个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的起者某种阻碍的作用。
[NextPage]
  接着是家国观念,讨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时不可能回避孔子的人文观,因为儒家的思想作为正宗的思想意识形态代代相沿,于是封侯赐爵始终不改,‘家’‘国’并论,‘三纲四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为传统的道德标准,因此才有‘父母官’之称。这就令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除了‘忠孝礼仪’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避讳’提供了温床。

  ‘避讳’的意思是为别人隐瞒不光彩的事情。《论语》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中国人文思想中的家国论,进而在《春秋》中孔子有写到‘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但不反对我们为了别人而说谎。而且赞扬和鼓励为了别人说谎。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人应该尽量隐瞒伟大人物的丑事,应该尽量掩盖高尚人物的过失,这样做才是道德的做法,到了近代,又把国家升格为抽象的伟大人物,所以隐瞒国家的丑事,掩盖国家的错误,就成了基本义务,为了维护形象说谎,为了保卫国家的威信说谎,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做法。也就直接导致了大跃进等革命运动期间出现了具有代表其时代特征的照片,这个时期的主角总是笑容满面,意气风发与现实差之千里。

  纪实摄影在当代人类传媒上担任着守望者的角色,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作为历史文化关系等问题的一面镜子。它是一种声音,一种批判和真实的力量,是使人类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因此它要求纪实摄影师本身对于这个复杂的世界的细微的观察,它要求摄影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感的观察力;它更需要摄影师具有清醒独立思考的头脑和正确的人文态度与立场并且知道照片影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含量和影像内在的情绪表达与人性的彰扬,摄影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理念和毅力,因为他可能会遇到政治权利的威胁和各种暴力的伤害。这一切之前的基本前提就是真实的纪实。

  纪实摄影这个跨文化媒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上处处碰壁,这种现象的存在的确令人扼腕叹息,也给中国纪实摄影历史上留下永恒的缺憾。

  纪实摄影从它诞生之日,它“关怀”与“批判”的精神同在。从中西方纪实摄影的先行者刻画的饱经沧桑的人物,真实鲜活残酷的历史的片段中可以窥豹一斑的感受到纪实摄影的本质----对社会,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纪实摄影本身价值系统的确立就使得它始终具有的一种边缘化的姿态和叛逆的表情,其发轫,勃兴的背后一直有着社会“左派”的政治色彩。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阴影一直使摄影传入中国后‘畸形’发展,在中国人的手中,不是不反映现实,但却必须寻找与既定观念相吻合的现实;不是不允许批评,但强调---赞美与批判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不是不允许表达个人独立思想,但个人思想观念必须以阶级,党派的思想价值为核心。

  传统艺术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思维习惯于恪守祖训,庭讯,既反权威,反正统,也必须另找到一个新的权威来做抗衡的依据。从根本上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思维根本上讲就是反对激化矛盾,限制感性冲动,因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内敛的,所以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合于‘天理’的艺道,而非纯粹个性化的发泄或欲望的张扬。因为摄影本身就是西方泊来的技术,这种跨文化的媒介对于中国传统这种封建性,神秘性和原始性积淀较深的文化,当然不可能全部融合,因此在批判和反思中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思维加以改造,不正是纪实摄影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要求吗?

  小结

  有一个观点我始终坚持,那就是不能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一提起国学,就认为是文化保守主义,是完全僵死的,须全盘否定或不值得一谈。不管怎么非难,指责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形式逻辑,淡化知性逻辑中的概念,分析,归纳等等,亦或是希望它能不断改造,向世界靠拢,早日走进“现代”。终究无法否定从古到今华夏民族史上的确有数量繁多,种类不一,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成果的客观存在。当我们重新审视,梳理这一文化思维时,会惊奇的发现,传统文化思维竟能释放出难以比拟的哲学底蕴,它流淌着诗的韵律,也寄寓着生命的哲理。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纪实摄影的影响优劣当然是见仁见智。一是关于中国纪实摄影方面的专著匮乏。没有几本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也只能自己去思考。至于是否悟对了,那就只有听人评议。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的影响其实就是对艺术思维的影响,它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却又与一般的思维科学,艺术学都有些联系,令我破费周折,大伤脑筋。好在我思我云,一家之言,仅仅为划过天空的一块板砖,先抛,引玉就不敢奢望了。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