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通过镜头记录中国年轻人思想

2010-07-12 17:32:12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

   

 

  阿德里安菲斯克1970年出生于英国南郊德文郡,于布莱普尔与菲尔德学院获得摄影学士,后移居伦敦,成为摄影师兼制片人,并在之后的5年致力于记录年轻人上世纪90年代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反文化斗争,如环保、非法锐舞派对、反全球化等。他的作品遍及《国家地理》《金融时报》《名利场》《经济学家》等世界顶级传媒期刊。2007年,他被罗特威森出版社评为“世界顶尖摄影师之一”。

  中国年轻人不想要西方对抗东方、东方对抗西方这样的东西,我能感觉到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整体。

  要想真正了解某些东西,你必须到那个国家或者去认识那个国家的人。

  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与西方很不同。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的话,就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胜楠发自北京 如果有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机会,你会让自己说什么?

  吃饭了吗?我想发财?还是,你爱我吗?

  “不,你要先停下来,想一想。”阿德里安菲斯克,一个脖子前挂着相机的外国人,会这样对你说。

  为了等待那句话,他可以和你整整聊上两个小时。

  然后,在漫长的闲聊中,你心底的什么忽然被唤醒。

  于是,你站在镜头前,手里举着那张纸,毫不躲闪地说出你自己:我们是迷失的一代;我不想计划自己的未来;女孩儿们为什么结婚一定要有房子;我不想要小孩儿;我想去巴黎;没有我的马我什么都不是……

  面对这些细小的想法,摄影师阿德里安菲斯克唯一的任务就是忠实地记录,在他的镜头里,你看到那些鲜有流露的脆弱、爱、温柔、孤独和愤怒。

  “iSpeak China”组照由此诞生。许多网友给了这组照片另外一个主题:在这里,读懂中国。

  而作为这个创意的发现者和实践者,阿德里安菲斯克如同自己的照片那样令人好奇。

[NextPage]

 

  他们是谁?他们在想什么?

  2003年,菲斯克动身前往印度,在那里,他开始以神秘的东方群体为基础,对青年社会文化展开探索。也是在这段时间,中国青年的思想令他深深着迷,“他们是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2008年的夏天,菲斯克来到中国,行走12500公里,拍下46张照片。每到一处,他主动结交16到30岁的中国人,给他们一张纸,供其写下想法,并为他们拍照。

  当不会半句中文的菲斯克将纸笔递给一个中国年轻人时,那个男孩几乎要疯掉了。“这个英国男人想干什么?”对于菲斯克而言,如何消除隔阂是最令他感到费神的事情——不仅仅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隔阂,更是身为两个人类之间的隔阂。

[NextPage]


 

  中国立场,中国方式

  丛林、草原、高原、城市、乡镇、乡村、田野,30天里,菲斯克最大程度地进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在那里生存安家的人们。常常是到了一处,他和翻译会停下来,喝茶,并观察周围。某一个人看起来蛮有意思,菲斯克会说:“大卫,我们试试这个人”,然后他的翻译会走过去,自我介绍并且解释他们要做的事。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竟然点头同意他们的邀约。

[NextPage]

  很多西方人错了

  对于菲斯克来说,在中国的30天,令他完完全全重新认识了一个国家的一部分。是的,即使是他结识了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了解了他们的想法,甚至知道了他们喜爱怎样的表达,菲斯克更愿意认为,自己所看到的,仅仅是具象的、而非整体的中国。“我不知道以前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来自哪里”,当然,他到现在也还没有明白,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完美的沟通方式,让彼此毫无障碍地完成思维的碰撞和来自内心的交流。我们所了解的是,他还在路上,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也许永远都不会停止。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