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昨天公映,但在公映前豆瓣已经出分了,9.0,评价人数已逾7万。
问了豆瓣的朋友为什么能在公映前出分,对方说因为片方做了大规模点映,有效评分人数也到了可以开分的标准。
从上周日下午开始《我不是药神》的口碑就很惊人,因为点映效果好,排片量已经跟公映没区别了。
那么,《我不是药神》为什么火成这样?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韩国和印度电影,因为反映了现实,有“改变国家”的潜质。
能不能改变国家也许还有待观望,但这电影至少能推动观众去了解现实。
《我不是药神》基于争议社会新闻产生,它的灵感来自2015年的的一个真实案件:慢粒白血病患者陆某买不起价格昂贵的正版药,到印度购买仿制药,还帮病友代购。陆某因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被捕后,湖南当地检察院最终决定撤回起诉。
慢粒白血病被称为“最幸运的绝症”。在药物控制下,患者可以活很长时间。而一旦失去药物支持,身体两三年内会垮下去。
影片设定在2003年,正版药物售价数万元,印度允许仿制药,仿制药如果能做到有效成分和正版要一样的话,也能保命,但售价却只有正版药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印度仿制药是一线生机,也是商机,有人为钱,有人续命,这是《我不是药神》的开始。
《我不是药神》在呈现上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它整体的质感仍旧是国产片中难得一见的“生活感”。
故事发生在2003年早就足够光鲜亮丽的大上海,我们看到的画面脏乱差的环境、洗不干净的头发、皱巴巴的衣服,那是艰难生活的样子,不加滤镜的。
本片完成度很高,宁浩和徐峥提携后辈来做有价值的故事,是功劳一件。
出色的故事设定和演员精彩的演技共同完成了这个“现实”的电影。
徐峥的角色从“烂人”开始,以“救赎”结束,不同状态皆有说服力,逐渐的转变过程也很自然。
看了一个特辑,在“分道扬镳”的关键戏份,徐峥演了一整夜,异常投入,在镜头外也不自觉地流泪,剧组里的其他人则一个一个上去拥抱和安慰他。
王传君扮演身患绝症的吕受益,人高马大、又虚又怂,各种精打细算之后是对生命的留恋和渴望。他第一次出场时慢慢揭开一层层口罩望向男主角,这个人物立刻就活了起来。
他为了这个角色专门住院体验生活,有病人经常吃桔子补充维C这些微小细节,都被他加入到角色里。
王传君接《我不是药神》时也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母亲刚刚去世。原本他不想接任何戏,而看到这个题材之后改变了主意,把自己面对死亡的痛苦都化在了表演里。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到《我不是药神》,王传君是要做演员的,这一次所有观众都服了。
章宇饰演的黄毛,小小年纪外出打工的流浪少年。看着沉默暴戾,但其实重情重义,不可思议的是角色20岁,演员36岁,毫无违和感。
“悍匪专业户”王砚辉演一个假药贩子,骗人的时候感情充沛假装文质彬彬,勒索起来也够狠。他才配得上“整容式”的演技。
假药兜售会那场戏太精彩了。
谭卓演了一个在夜场工作的妈妈,为了患病的女儿,不得不到夜场表演。在夜店里和夜店外是两个样子。她脸上隐约可见的细纹却增加了角色的感染力。
谭卓本人不善于跳舞,形体感觉也一般,为了演短短几分钟的钢管舞戏也专门去学习了,天天练三小时,练到肉疼。
谭卓练了两个月的钢管舞,右脚脚踝软骨碎裂,膝盖、手腕也全部都有轻微的骨折和严重的磨损和积液,医生说她的右脚“感觉像几吨重的重物墩下来的”。拍戏时她的腿部都是疙瘩,其实都是化不开的淤血。
周一围演的警察要彻查不合规的仿制药,却忍不住在同情病人。
会说英语的刘牧师(杨新鸣扮演),是代购印度药团队里的沟通担当,老实也自带喜感。
全员表演都这么好的电影也是很少见了。
很多人说《我不是药神》催泪,我看之前特别害怕这是那种从一开始就讲病人走投无路全程虐心的电影。
但并不是,电影一开始是略显冷漠又带着调侃意味的,那些病人或者家属没有特别苦大仇深,都像普通人一样在活着在挣扎,男主角是个想发财的穷人,大家合作的过程里也有过快活和扬眉吐气。
随着故事展开,后半段才渐渐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实在的痛苦,对于我来说不算滥用煽情手段。
印度仿制药这个话题,我以前有同事试图介入报道,所以我有点大概的印象;但看完《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我回家趴在网上不停地搜索相关知识和报道,完全停不下来,可见电影的感染力还是更大。
主人公人设跟新闻中的原型人物肯定是有出入的,原型本人就是病人,而本片男主角程勇根本不是白血病人,他就想挣一笔。
我很喜欢这个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普通人罢了。在故事的一开始,他还是普通人里比较讨厌的那种——家暴、贪财、油腻。
因为想赚钱才误入了印度药这个行当,又能赚钱又能帮助病人让他觉得自我感觉良好,灰暗的人生因为倒卖印度仿制药而有了起色。
不敢犯法和自保心理又让他及时抽身——退出仿制药买卖也意味着对自己那些患病的朋友、事业伙伴撒手不管了,这并不好受,虽然退出的理由也是很正当的:我不想进监狱,自保已经很难了。
电影后半程里,男主角的心理很微妙:看到熟悉的朋友因为没有便宜仿制药而濒临死亡,他开始为自己赚过的钱不安, 那是一笔暧昧不清的钱,说起来是卖仿制药帮穷人治病,但也是男主角用他人对生病的渴望、用病人们的人脉展开才有钱;他断了这门生意,躲开牢狱之灾,昔日的朋友性命攸关了。
男主角程勇一开始就说了自己不是救世主,但当他看到绝望的病人有多惨,就陷入了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宏大困境里——我是不是靠病人发家的,我不卖药是不是害了病人,怎么能心安?
看完电影小助手问我为什么男主角最后要扩大卖药的规模,这不是增加自己暴露的几率吗?
《我不是药神》的预告片里有个关键词是“救赎”,人一旦觉得自己心里有愧,想要一个救赎,利害计算就与世俗所想不同。男主角程勇最后像是以身饲虎一样地想要一个了断,只要洗清心中愧疚,怎么做都可以。
“穷人吃不起药”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代购仿制药的普通人来说,实在太大、太难、太重了。
一边是穷人,想吃药保命,另一边是看似冷冰冰的法律——仅仅是看似,不提倡私下购买仿制药也是有理由的。
在这里要提醒观众们,李乃文扮演的药厂员工看起来冷酷无情,但仿制药的伦理一直是个大问题。
药厂研发的浸没成本是以亿计的。网上有一句话这么说:“一颗药成本只要5美分,为什么要卖500美元?因为第一颗药的成本是50亿美元。”假设大家都去买仿制药,正版药厂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去继续研发,对患者来说也不是好事。
电影最后的庭审戏里检方说的是有道理的:救了患者生命的还是正版药的配方。
另一方面,现实里病人私下购买来的仿制药,质量也容易参差不齐的,仿制药里有效成分不够也会延误病情,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管理。
电影中男主卖药谋生还挺有底线,只卖确认有效的仿制药给认识的人,卖家和买家在相互信任的小范围活动来保证安全,不出人命。
无论如何,仿制药客观上给了穷人生机。
不是大富之家却得了重病,谁会拒绝这种药?谁还有能力思考“如果大家都买仿制药会怎样”这么大的问题?眼前的绝望已经无穷无尽了,富人才更有选择权,他们都会买正版药。
王砚辉扮演的江湖骗子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救不了,穷病。”
这话既刻薄又让人无法反驳。多沮丧,重病面前,生命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有标价的。
一味愤怒于“这药为什么这么贵”,也不过只看到了困局里的一部分痛苦。
那怎么办呢?
就像男主角在片中说的:他(黄毛)20岁,想活下去,犯了什么罪?
电影有的病人们,有人想自杀,有人吃药就吃掉了房子,有人干脆断绝跟家人的联系等死。
都没错,谁错了?
这对于个体来说是无解的问题,因为无解才这样的沉重。
当男主程勇想追问自己的对错时,他身上集合了这个困境的所有伦理矛盾,除了赔钱、搭上自己的前途命运来消除所有的愧疚,他没有精神上能轻松的方法。
然而大家都是肉身凡胎,区区一个仿制药代购,怎么做得了活菩萨呢?谁都不可能是药神。
片名从《中国药神》改名为《我不是药神》,贴切多了。
一个烂人,从想发财到想救赎,转变过程完全不突兀,是本片故事最难得的一环,观众也因此自然地走进了这个困局,去理解别人的痛苦。
仿制药的现实远远比电影复杂得多,但似乎也无法对《我不是药神》提更多要求,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个故事能上映已属不易。只能希望观影的我们在感动之后,能多一些对他人的理解和对现实的关照。
虚构却也很有真实感的男主,最终得到了病人们的感恩和法院的同情。
生病吃不起药的可怕命运里,如果大家试着善良和理解,一起找答案,还是会让情况好那么一点点。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