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社交网络》是当下“时代精神”的弄潮儿——人际关系的虚拟化,那么《国王的演讲》就是传统价值观的历久弥新。信任、平等、荣誉、勇敢、礼节,诸如此类的词汇,好像某种纤维,互相纠缠。就主流价值观而言,《国王的演讲》显得更为“主旋律”。《纽约观察报》的专职影评人Rex Reed写道,“作为一部史诗电影,《国王的演讲》并没有被那些浮华的宫廷戏入侵。独出心裁的戏剧结构,令人惊讶的视觉构成,导演汤姆·霍伯的执导功力使得每一场戏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犹如呼吸。”
有意思的是,两部电影都将传记人物的生活点滴,潜埋在一个“新纪元”的开卷之页。《社交网络》体现了现代人的不安全感,似乎,唯有官司,才可以理清人与人之间的孰是孰非。物理世界(相对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正在崩塌。这点,诺兰的《盗梦空间》已经做出充足的阐释。反观《国王的演讲》,影片开场便通过现场直播的红色指示灯,暗喻了媒体时代的到来。国王的那句,“我们变成了演员”,便是对于这一解读的最好注脚。影片后半段,国王便是通过纳粹的政宣电影,亲眼目睹了希特勒的雄辩。
按照克里斯汀·汤普森的“戏剧四分法”,整部影片可以被精密地划分为四个段落:建制部分,交代主要人物,以及Bertie短暂的不成功的训练。发展部分,复杂化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高潮段落以及尾声,这一段落,开启自前首相Baldwin对Bertie的训诫——“对您的最大考验,即将来到”。结果,Bertie流利地完成了这一最大的考验——“国王的演讲”。
论及视听语法,《国王的演讲》除了拥有“好莱坞经典叙事法则”之外,跳轴剪辑以及空间调度,亦是《国王的演讲》比较出彩的地方。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个跳轴剪辑(四个空镜头)——麦克风。“相信麦克风自然会引导你讲话流畅”,这一标准的英国玩笑话,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润滑剂。结果,Bertie并没有因为麦克风的存在而讲话流利,而是通过他与语言矫正师莱昂纳尔·洛格(Lionel Logue)之间的你来我往,取得进步。同理,大量的,Bertie与Lionel Logue的对话戏都用到了跳轴。一来,表现两人之间的剑拔弩张;二来,展示两人所分属的不同阶级地位。
说到阶级地位,就不得不提影片的空间调度。用导演汤姆·霍伯自己的话讲,他故意将Bertie身后的背景空间处理成“负空间”(negative space)。具体说来,大量的涉及Bertie的特写镜头,景深里面都是Lionel Logue的诊疗室的“空墙”(big empty walls)。原来,为了让整部影片更具有“电影性”(cinematic),在开拍这部影片之前,汤姆·霍伯特意看了一部法国电影《Man Against the World》以及王家卫的《2046》。汤姆·霍伯表示,通过这些影片他更注重构图,道具密度,以及影片气氛的营造。
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就影片频频出现的狭长空间,大胆解读:“影片大部分的戏都是室内戏。而且,这些室内空间大多是狭长的。一般而言,出现在历史片中的空间,要么是空旷的,要么是雄伟的。我猜,导演大概想通过这些古怪的长方体空间,暗喻Bertie的喉管。他努力地通过练习,让那些单词通过他的喉管。”
所谓传记电影,人物塑造永远是第一位的。不似《莎翁情史》的甜蜜外衣,也不似《莫扎特传》的旁敲侧击;《国王的演讲》更像《女王》和《年轻的维多利亚》的混合体,影片通过一对“正负相抵”的角色塑造,勾勒Bertie战胜自身身体缺陷的过程。
《码头风云》里的马龙·白兰度与罗德·斯泰格尔、《末路狂花》里的苏珊·萨兰登与吉娜·戴维斯,《国王的演讲》里的科林·弗斯与杰弗里·拉什,同样向我们奉献了火花四射的“双雄斗”。他们,一个布衣,一个国王;一个教师,一个学生;一个不拘小节,一个繁文缛节。好似天平两端的砝码,两人的角色属性,平衡着整部电影的叙事倾斜。《今日美国》影评人Claudia Puig干脆说道:“让我们把话挑明了,就凭《国王的演讲》里的这个口吃的乔治六世,科林·弗斯就应该拿下一座小金人。”
(实习编辑:明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