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风声》成于谍战 让电影回到娱乐

2009-11-06 17:27:45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作者:金燕

  《风声》:成于“谍战”,而非“主义”

  一座奢华而幽闭的城堡,一个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五名互相不知底细的嫌疑犯,两个狼狈为奸的凶残警察,好,天黑请闭眼,杀人游戏开始……这就是单周票房过亿的《风声》。简单的环境,精炼的人物,明确单一的目的,波谲云诡的情节,使得《风声》在国庆档的众多献礼片中异军突起,一片叫好声中,票房一路飘红。

  《风声》是典型的谍战片,类似的题材,在银幕上屡见不鲜却长盛不衰。从中国观众随口可例举的《三十九级台阶》、《谍影重重》、《007》系列、《德国好人》等外国谍战片,到对《羊城暗哨》、《保密局的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国产谍战片的念念不忘,再到《无间道》系列对香港电影票房的振兴,就可看出观众对此类影片的喜爱。此类影片,故事本身具有张力——危险的处境,智力的较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重悬念,压抑的心理,隐秘的心机,扭曲的情感,复杂的人性……这一切,使得谍战片具有先天的生理优势,容易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风声》就有这个先天优势,好剧本做底,再加上奢靡考究的布景,香艳典雅的人物造型,绚丽而怀旧的色调,漂亮炫目的摄影,能把握心理细节的好演员,以及干脆利落行云流水的剪辑——每个细节都做足了功夫,《风声》成为吸引眼球的热门影片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小有瑕疵,比如情节有漏洞经不起反复推敲,好好一个悬念片非要在尾部拔高主题、拼命贴近主旋律等等,但这些都影响不了观众们在影院里跟着剧中的人物紧张惊险一回的娱乐兴致。

  关于这部片子的成功因素,看到很多影评人都提到爱国主义、回归信仰、重拾主流价值观、心灵震撼等等,似乎都有点言不及义。谍战片固然摆脱不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但是人们看谍战片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要看一个好玩的惊险的故事,就是要跟着情节的发展紧张一场,以便把日常生活中松散的情绪都集中投入到虚拟世界来求得释放。所以,谍战片一直都被当成商业片的重要类型。

  电影承载的功能有很多,每部影片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有侧重反映现实引人思考的,有着意探索人性以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有以弘扬主旋律振奋精神为追求的,也有纯粹以娱乐大众赚取票房为目的的。当然,他们之间都会有交叉。比如说即使纯粹商业片也会有人性的反映,也有其要宣扬的价值观做支撑。而所谓商业片正是因其娱乐性而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因为商业片会主动跟大众的欣赏习惯和阶段性趣味达成一种默契,从而最终实现双赢。《风声》的发生,我想正是制片商看到近几年谍战类电视剧的畅销不衰的现实,从而启动这个题材以迎合观众的口味。

  良性的电影生态意味着五脏俱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主流国产电影很长时间内都有意无意地负担着宣教义务。1980年代初,各类题材和形式的电影都跃跃欲试,《神秘的大佛》、《庐山恋》等影片开始尝试以纯粹的娱乐性质来拉取观众。但商业片还没来得及摆脱观念束缚大规模发展起来,就被来势凶猛的第五代红一色的大宅院系列所冲散。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影院提供给观众的似乎只有冯氏贺岁片和张氏古装大片,其他类型的商业片几乎一片萧条。最近几年,纯粹以赢得市场票房为目的的商业小片的悄然兴起,才开始让人看到国产影片进入良性的电影生态的希望。《李米的猜想》、《独自等待》、《非常完美》等爱情片,《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我叫刘跃进》等黑色幽默片,都是以精良的制作取得良好票房成绩的商业类型片。

  一个良性的电影生态,意味着五脏俱全,什么类型的影片都有,而且各具一定规模。类型片之所以被称为类型片,是因为数量足够多,才能形成一个系列,才可以被粗略地分类。我们的电影类型,还远远没有开掘全面,警匪片、恐怖片、歌舞片等等早已被公认的类型都还有待开拓,而已有的类型电影也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的气候,更鲜有经典之作。所以说,发展商业类型片,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好的电影生态。

  谍战题材被挖空?杞人忧天!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风声》刚起,《秋喜》才至,就已经有人担心谍战的题材会被挖空,后继无力了。这真是杞人忧天。国外的谍战片都拍了几千部了,到现在依然有花色翻新的片子能带给观众惊喜,而观众对此类影片似乎一直都乐此不疲。我们的谍战片不是拍多了,而是拍得太少了,远远不构成规模。类型片的好处是,一类题材(或形式)的影片在某一个时期最大限度地赚取票房,而观众则在某一时期连续不断地沉浸在“过瘾”的观影感受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双赢状态。何乐不为?!

  可喜的是,《风声》尚在热映,就已经开始筹拍前传和续集,相信还会有一大批相似题材的跟风之作。我不为题材的相近而担心,即使时代背景都一样,也还有各色曲折动人的故事等待人们发掘。即使题材挖尽,再也编不出更惊心动魄的故事,还可以另辟蹊径去寻找全然不同的叙事手法。《风声》的确出手不凡,一亮相就达到了一个相当的商业片水准,要超越,似乎很难。但我觉得这才是它的贡献——设定了一个标准,后来者只能从叙事手法和情节制造方面试图超越它。这样,类型片才有可能真正发展。

  同时,市场有市场的规律,一个题材的跟风之作过多,观众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制片商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找下一个可以触动观众神经的热点题材和形式。放心吧,一切交给市场。

  (实习编辑:赵宁)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