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的历史上,有一位皇帝,自公元1662年到1722年,君临天下长达六十一年。在他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皇帝在位时间这样长,他和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同是当时世界上的著名君主。
康熙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满族人。公元1654年,玄烨诞生在紫禁城内的景仁宫。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孝康章皇后。顺治帝病逝后,年仅八岁的玄烨继承了皇位。
八岁的康熙继位后,按照清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太后,深明大义,有政治头脑,她全力扶持康熙,祖孙感情极深。
康熙一生的重大政治活动,是从清除辅政大臣鳌拜开始的。鳌拜大权独揽,结党营私,强行推行换地、圈地政策;阻碍发展沿海的农业、工商业;甚至妄图篡权,阴谋杀害康熙帝。当时年方十六的康熙帝,不动声色,暗中训练了一批少年布库,也就是摔跤手,巧妙地在皇宫逮捕了骄横跋扈、膂(旅)力过人的鳌拜,宣布了他的三十条罪状。这幅画是后人画的,少年皇帝反对守旧、智擒鳌拜的事迹广为流传。在清朝,“抓鳌拜”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传统剧目。
康熙十四岁亲政,开始独自处理政务。乾清宫是他日常办理政务的场所和寝宫。每天清晨,康熙帝都会差人把他的御案搬到乾清宫的门口办公,他在这里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当面裁决,最后与内阁大学士共商重要政务。乾清宫门口成为康熙帝听政的主要场所之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御门听政”。
康熙皇帝御门听政,还有一段历史渊源。那要追述到明成祖朱棣建成紫禁城不久之后的一场火灾。
朱棣平日听政的奉天殿,也就是清朝改名的太和殿,在这次大火中也烧毁了,朱棣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自己,朱棣怕"违背天意",不敢再建,权以奉天门为听政之所,这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御门听政"的起因。
那太和殿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呢?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仍旧沿袭"御门听政"不改,同时因为他留恋兴王之地,想复都南京,无心修复北京的三大殿。直到19年后,英宗朱祁镇,于1439年,才下诏复建。然而,又一场大火再次将紫禁城的主要宫殿烧毁。
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1604年,乾清宫和坤宁宫才得以修复。可紫禁城里最主要的前朝三大殿却还是迟迟不能动工,一直拖至康熙年间。有人说,不能动工的原因是木材缺乏,不能施工。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堂堂皇家工程怎么会缺乏木材呢?
据说,那时建造紫禁城用的是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产量极低,四五百年才成材,成材后的可用之料也仅仅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在明代皇家建筑中运用得多一些,但到清代以后,可运用的就不多了。金丝楠木产于我国湖南、云南等地,材色呈黄褐色,略带浅绿,有香气,材质细密、纹理常倾斜或交错,花纹美丽,经久不腐。之所以称之为金丝楠木,是因为它顺着纹理的方向有着排列有序的“金丝”,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光,十分稀奇。现在,这个树种在我国已经基本灭绝了。在缅甸一带的热带雨林中可能仅存少量。
正是因为金丝楠木如此奇缺,导致太和殿被烧毁之后,一直拖至康熙38年才又动工。据说康熙年间的这次动工,还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发现,通惠河工部郎陆澹园在天津至海岸沿途的芦苇中发现金丝楠木一千余根,解决了木材问题。这些金丝楠木为什么会在芦苇中,目前还不得而知。
[NextPage]
在明朝,导致紫禁城里主要建筑被烧毁的三次大火,主要都是因为雷火,雷火就是雷电引起的火灾。而在清朝,宫殿几乎没有发生这样的大火。
康熙年间,终于将太和殿再次建造起来,但他依然坚持在乾清宫的门口听政,当时的一些国家大事,例如平定三藩的决策就是康熙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
康熙20岁那年,果断地下令撤藩,在历时八年的平乱战争中,年轻的玄烨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利用政治分化和军事压力迫使尚之信﹑耿精忠二藩脱离吴三桂,从而使清军得以集中力量与吴三桂主力相持于湖南,最终,“三藩”之乱平定。西南各省统一。
清军两次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之战的决策,也是康熙皇帝,在御门听政时作出的。雅克萨之战,清军取得了胜利,1689年9月,35岁的康熙帝派人和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皇帝,是一位马上皇帝,自幼习武,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骑射生活。这是他用过的头盔、马鞍。统一漠北,是康熙这位马上皇帝唯一亲征的战役。从1690年至1697年,康熙帝三次率兵出塞亲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和草原驰骋数千里。满、蒙、汉、回各族民工日夜赶运军需物资,清军奋力作战。
今天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的乌兰布通,是昔日的古战场,这里距离北京城700公里,就在这里,噶尔丹叛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康熙从漠北凯旋归来时就是穿的这件得胜袍。康熙帝曾经在征服漠北的路途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八旗军是清王朝得以取天下的支柱,康熙皇帝常常亲临教场,阅兵射骑。
从这幅紫禁城中保存完好的《木兰秋狝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围猎的情形。康熙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围场县设置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天,康熙帝率领宗室亲王、内阁六部、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以及八旗士兵,浩浩荡荡来到这里,飞马弯弓,射猎习武。
木兰围场,是满语、汉语的混称。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那么,在这里,他们是怎么进行围猎的?哨鹿是什么意思呢?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而来,雄鹿为夺偶而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有一年,康熙狩猎时,射殪(义)二虎,又一次,枪殪二熊。
一次秋狝活动要持续三四个月,而木兰围场距离北京近四百公里,来回路途要花费1个多月的时间,为了方便处理政务,康熙帝亲自勘探选择,在燕山丛中、武烈河畔的热河承德修建了一座行宫——避暑山庄。康熙在避暑山庄多次宴赏,赐赉(睐)蒙古、西藏等民族的首领人物,以加强中央集权保卫北部边防,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处理政务之余,避暑消夏,或读书练字,或钓鱼、听戏,或在后妃的簇拥下漫游庭园。康熙还将自己在京都培育多年的优良稻种,移植在山庄。
这是清宫廷画家金昆等人绘制的《冰嬉图》,从这幅图中,可以了解到,滑冰在清朝很兴盛。滑冰,是清朝八旗兵的军事训练项目,也是娱乐兢技活动。每年冬天,上千名滑冰能手在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接受皇帝、后妃和大臣们的检阅和观赏。
[NextPage]
清初画圣王辉在60岁时,被康熙召幸,绘制南巡图。这卷当时绘制的卷帙浩繁、场面宏大的《康熙南巡图》,记录了35岁的康熙,在1689年第二次南巡时的场景。康熙帝在位期间,六次下江南,历时23年的时间。
康熙六次南巡中,有四次都曾住在曹氏织造府。这里的曹氏指的是谁呢?说的就是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他们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曹雪芹的曾祖母做过儿时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曾是康熙的伴读。可见,曹家与皇室有着特殊的关系。
绍兴府是康熙帝这次南巡的最后一站。康熙帝不骑马,不坐轿,他在扈从诸臣的簇拥下,向大禹陵走去。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世为纪念他而建禹王庙。大禹陵在绍兴县城稽山门外。像康熙帝这样,徒步拜谒大禹陵的皇帝并不多见。
康熙帝一向被认为是一位宽仁有为的皇帝。然而这位宽仁的皇帝在处理家事上,却留下了一些不妥之事。
虽然康熙的这些所谓家事处理得并不好,但他的确是一位有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他主持绘制了全国大地图《皇舆全览图》。在全国实地测绘地图,并且有经线、纬线,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水平位居当时世界之冠。康熙帝自称:“朕费三十余年心力,始得告成。”
值得一提的康熙帝终身广泛涉猎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等学科。
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许多官员视西洋科学为异端,而康熙帝却要求外国传教士给他讲西方数学、天文学、测绘学、炮术等自然科学,他常常连续几小时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演算习题。
这是他读书用的一张炕桌。桌面银板上刻画有开平方、立方,求圆半径、求半径的比例尺及十几个数理表。这是康熙专用的小件仪器——计算工具。手摇计算机,能做加减乘除法。
康熙皇帝虽然没有能够将更多的科学技术用于实践,但是康熙帝不仅勤于政事,而且好学敏求,多才多艺。这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紫禁城内的许多宫廷史迹和大量珍贵文物,使我们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三百年前的这位君主。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百姓生活安定,生产发展,国库充裕,一片繁荣太平景象。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五亿五千万亩增加到八亿亩。他和后来的乾隆皇帝一道,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乱而治,而巩固,而发展。他评论自己说:“历观史册……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