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来自云端的梦呓

2010-07-13 10:40:11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他是大师,在名目繁多的电影盛会中享有150多次殊荣,其中包括威尼斯电影节5项大奖,戛纳电影节4项大奖,柏林电影节1项大奖,以及奥斯卡1项大奖,这一切足以概览他一生的成就。

  他是造梦者,但作为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他呈现的梦思维没有欢声笑语,没有想象性的抚慰和解决,只有晦涩的影像,沉重的哲性和困顿的思考,他拒绝与娱乐同流合污。

  他是男人,虽不诚实却坚守忠诚,因为他从未打算离开或厌弃妻子,就像他对生命里的所有女人一样。

  他是老人,丧失了言语和行动能力,随时可能辞别人间,却坚持用颤巍巍的左手勾绘草图,希望世人继续领会他的电影语言。

  他说:“我不是哲人,我只是个懂得影像的人,在拍摄时,我掘出真实,把事物的外貌拍下来并放大,我尝试发掘起背后的东西,除了这一件事,我一生再无其他成就。”

  他,就是意大利国宝,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早年奇遇

  1912年9月29日,安东尼奥尼出生在意大利费拉拉的一个中产家庭,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也许为他日后敏锐的洞察力奠定了基础。年少时的他对木偶和绘画兴趣昂然,1931年到1935年,安东尼奥尼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并开始热衷于学生剧团的表演。在他拿到经济学学位毕业之后,成为了当地银行的一名出纳员,业余时间,他为费拉拉的地方报纸《Corriere Padano》撰写故事和影评。在前往罗马之前,年轻的安东尼奥尼曾打算在精神病院拍摄一部纪录片,而当场景布置停当打开灯光时,病院的患者突然发生骚动,最后拍摄计划只好不了了之。我们可以在他1953年执导的《小巷之爱》的“Tentato suicidio”段落中看到强烈耀眼的主光,也许安东尼奥尼对最初作品的夭折依旧耿耿于怀吧。

  来到罗马之后,安东尼奥尼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而是专职为当时充当政治和社会舆论导向的《电影》杂志撰稿。几个月后,由于杂志新现实主义的办刊方向同他产生分歧,安东尼奥尼另谋出路。不久,他在“昨天与罗马电影中心”拍摄了一部短片,又帮助罗伯托·罗西里尼编写了《飞行员回来了》的剧本,并由此与Scalera电影公司签约。期间,虽然年轻气盛的安东尼奥尼应征入伍,但仍未停止写作,先后为Enrico Fulchigoni的《两位佛斯卡里》和马赛尔·卡尔内的《夜间来客》编写剧本。

  1943年,安东尼奥尼终于拉开了电影生涯的序幕,他完成了首部纪录片《波河的人们》,影片纪录了费拉拉附近波河地区居民的生活,不过这部作品直到二战结束的1947年才与观众见面,几年间的颠沛流离遗失了大部分胶片,而安东尼奥尼仍然毅然决然的坚持制作。

  随后的几年间,安东尼奥尼一边继续撰写影评和剧本,一边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其中的《Nettezza urbana》(1948)和《L’Amorosa menzogna》(1949)获得了意大利新闻电影协会颁发的奖项,后者还曾入围戛纳,而且他在纪录片中所表现的犀利笔触很快博得Vallani电影公司的关注,赢得了第一部故事片的拍摄经费。

  1950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处女作《某种爱的纪录》终于问世,他在影片中运用了一种探询欲望和死亡的叙事结构,虽然让人联想到黑色电影,但打破了传统电影情节中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常规,采用便携摄影机、宽画面、跟随演员深焦拍摄,关键性对白往往通过象征手法、出乎意料的动作和剪辑加以烘托,由此显示出安东尼奥尼鲜明的表现主义技法。

  很多人称安东尼奥尼为新现实主义先驱,但准确的说,安东尼奥尼应该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后起之秀,他和费里尼一样都出现在新现实主义末期,他们的作品也同时在向现代主义转变。而且安东尼奥尼对新现实主义的最大让步莫过于影片人物的阶级结构,如同他的第二部作品《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中,贫穷的女主人公卷入了上流社会,一个普通的店员变成了B级片明星,她被男人们的要求和建议所困扰,而最终无法支配自己的生活。后来安东尼奥尼说,也许该片是个错误,因为聚焦于错误的人物,而他更喜欢人物能保持神秘。

  《失败者》是分别拍摄于巴黎、罗马和伦敦的三段式电影,尽管在《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之前拍摄,但上映却比前者晚了7个月,安东尼奥尼与制片人之间的争议一直持续到影片首映,而影片的海外发行也因审查不过关而一拖再拖。这一切纠纷的起因就是固执的安东尼奥尼坚持不交代三宗谋杀案的凶手的犯罪动机起因,而这种残缺的人物和抽象叙事也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显著特点。

  云上光彩

  安东尼奥尼的最初成功始于1956年的《女朋友》,叙事纷繁而几乎找不到故事主线的这部影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而1957年的《呼喊》成为他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转型,虽然人物还是新现实主义惯常表现的小人物,但已经疏离了环境,封闭于自我的世界里,影片主人公所表现出的抑郁忧伤的精神状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进入60年代,迎来了安东尼奥尼的全盛时期,四处开花的作品和赢得的殊荣让他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其中的《奇遇》、《夜》和《蚀》并称“人类感情三部曲”,在他以往作品中偶然出现的凝重内敛的拍摄手法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漫长的摸索之后,安终于在这几部影片中找到了与观众交流的方法。作为诞生在意大利工业繁荣和欧洲电影复兴时期的作品,这三部影片还隐含了他对过去10年电影文化变革的反思,而且他对抽象化的空间越发着迷,风景、实物和环境开始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实物的充实和稳定与人类情感的虚无和不稳定加以对比,如《奇遇》中荒芜乡村里的教堂,《夜》中开头处的比瑞利大楼以及《蚀》中结尾时长达7分钟的空镜头,这种技法在日后的《红色沙漠》、《放大》、《扎布里斯基角》和《职业:记者》中得以大量应用。

  当年在戛纳电影节,《奇遇》激起了极大反响,自然免不了毁誉参半,誉来自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毁源于违背传统、不合逻辑的情节。影片以混乱的人物关系和错乱的情节安排,摆脱了蒙太奇手法,特别强调背景和人物感情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创造了“爱的荒芜”这个字眼,在那个“电影观念大冲撞”时期,影片赢得戛纳评委会大奖,安东尼奥尼的探索和努力终于获得认可。

  《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影片,影片中的现实被进一步抽象,长焦镜头中变形的空间、不合常规的布景、失焦的前景和背景、以及成为表意符号的色彩营造出油画般的视觉效果。凭借对色彩大胆的反常规、反现实的探索,影片赢得了“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的赞誉。[NextPage]

  《红色沙漠》成为安东尼奥尼的转折点,此后,他开始走出意大利,走向世界,在这过渡时期,他于1965年完成了短片《Il Provino》,该片成为迪诺·德·劳伦蒂斯的《一个女人的三副面孔》(I Tre volti)的序言段落。

  在完成人类情感的病理学研究之后,安东尼奥尼又颠覆了他自己定义的“内心现实主义”,以紧凑的情节和强烈的批判取而代之。1966年,安东尼奥尼在英国拍摄了《放大》,影片不仅摘走戛纳的金棕榈,在商业上取得180万美元成本换来2000万票房的巨大成功,还在评论界激起了令人惊骇的热潮,而让人们不厌其烦耗费口舌笔墨的,正是影片所引发的关于客观现实、反应现实的影像以及主观想象之间不存在界限的暗示。

  接着,安东尼奥尼希望去美国拍摄一部电影,他看见在沙漠中有近1万人在无所顾忌的做爱,于是《扎布里斯基角》的灵感跃然闪现。《扎布里斯基角》上映后被视为“反美作品”而遭到美国评论界和观众的强烈抵制,很多年后它的革命性和伟大才得以承认,并因成功的反映了学生运动而受到顶礼膜拜。安东尼奥尼在美国死亡谷国家公园(即扎布里斯基角)制造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集体性交场面,而结尾部分的爆炸镜头使用了17台摄影机同时拍摄,以每秒2500到3000格的高速摄影机和重复的慢镜头来表现场景,在平克·弗洛伊德的歌声中爆炸碎片飞向空中,这场长达数分钟暴力化的宣泄成为电影诞生以来最美妙最震撼人心的镜头之一。

  1974年,安东尼奥尼辗转北非、英国、西班牙和德国拍摄了《职业:记者》,影片借用公路电影的形式,在不断逃亡中透射出主人公内心的彷徨和自我放逐,同《扎布里斯基角》一样,《职业:记者》结尾的拍摄手法仍然堪称经典,一个从室内穿过栅栏推向室外的慢镜头将谋杀虚化,人生的空幻却由此得以加强。虽然这个镜头只有7分钟,却花了11天才完成,使用的器材是装在陀螺仪上的特制摄影机,安东尼奥尼对摄影设备的大胆尝试还不止与此,后来在《奥伯瓦尔德的秘密》中,他又率先使用了一种名叫“色彩修正器”的设备,成为影史上第一次对电子电影的试验。

  至此,安东尼奥尼完成了三个创作阶段:战后初期的新现实主义电影,随即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趋于隐喻象征。

  在这期间的1972年,安东尼奥尼还以“左翼电影大师”的身份得到中国政府的邀请,拍摄了一部反映新中国面貌的纪录片《中国》,影片小规模观摩后却受到中国和意大利官方的双重批判,被当作“对中国人民的猖狂挑衅”。32年后这部纪录片首次于中国公映,引起不小震动。即使不得不拍摄天安门、豫园、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著名景点,在拍完全景后,安东尼奥尼还是将镜头很快切换到孤独的人群,以最大可能扩展了影片的写实性和批判性,结尾10分钟的杂记表演,将中国人谨小慎微的民族性格充分的表现出来。

  岁月风蚀

  80年代,安东尼奥尼拍摄了电视电影《奥伯瓦尔德的秘密》,在影片悲凉的氛围中,他终于可以摆脱高额预算所带来的压力而如释重负,并且第一次,影片中不再有安东尼奥尼式的大胆出位。翌年,《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道出了这位已经70岁的老导演的担忧,影片中的导演绝望于无法找到自己的女主角,而现实中的安东尼奥尼也在踌躇悲观,尽管影片赢得了戛纳电影节35周年大奖,但影片在市场中并不成功,他和自己的制片人都希望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但主流电影的复苏让他们有些力不从心。

  1985年,年事已高的安东尼奥尼被中风击倒,并由此患上了失语症,极为有限的沟通只能依靠妻子传译。然而即便如此,在与上部影片间隔13年之后,安东尼奥尼在维姆·文德斯的帮助下完成了由自己的小说集《泰伯河上的保龄球道》改编而成的《云上的日子》,世人终又看到那如梦如幻的唯美影像,作为能够理解语言,却不能制造语言,无法书写且行动不便的伟大导演,安东尼奥尼创造了奇迹,也让世界影坛心酸不已。

  “拍电影是我惟一的生存方式”,安东尼奥尼如是说,然而如果无法操控一部电影,那么他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吗?又过了9年,正当人们以为耄耋之年的安东尼奥尼已经淡出影坛之际,《爱神》带来了新的期许,虽然安东尼奥尼无力完成整部长片,只能与史蒂文·索德伯格和王家卫的作品合并而成,但在《危险倾向》段落中,虚无飘渺、清幽氤氲的亲切气息再次翩然而至,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在电影生涯的谢幕作里,亲爱的安东仍在向人不知疲倦的讲述自己眼中的迷离爱欲。

  这位将爱当作永恒主题的大师的婚姻很简单。1972年,他和后来的妻子恩里达在罗马邂逅,两人对视了一下,恩里达正准备介绍自己,而安东尼奥尼却转身走了,一周后,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两人正式结识。20年的婚姻里,恩里达已经成为安东尼奥尼的拐杖,在身边扶助他继续自己的执着。

  当然,安东尼奥尼与莫尼卡·维蒂之间的情感往事虽早已化为过眼烟云,但维蒂在他心中依然如缪斯一般美丽,多年之后,我们仍能从苏菲缱绻的神态中看到她的影子。

  他是个固执的老头儿,不屑于花哨的辅助和丰厚的对白,甚至爱捆住演员的手脚,不允许自由发挥,而那尊在住所中被盗走的奥斯卡小金人也算不得什么,对于只会电影的他,半个多世纪以来沉积的幻化影像才是他的真正灵魂,也许他将不久于人世,但那些梦境般的画卷,将永远成为安东尼奥尼留给世界的烙印。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