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希区柯克电影里凶杀的艺术(下)

2010-07-07 09:29:07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完美的凶杀场面设计
   
  《精神病患者》这部电影演到第四十分钟的时候,玛瑞恩(詹内特·莱夫饰)被杀害了。她一直是我们关注和认同的中心人物。我们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好多时候,她的观点成为我们自己所持的观点。我们一直能够感受到她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她怎么会发生意外呢?

  当玛瑞恩走进贝特汽车旅馆的浴室,并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我们看到她正陶醉于清洗身体的快感中。她已经决定将她不久前贪污的钱款归还。她现在有一种从罪孽中解脱出来的感觉。一切似乎都恢复到原先的正常状态,突然,浴室的门打开了,一个影子向浴帘靠近。当这个影子掀开浴帘时,我们看到了一把抬到肩膀高度的刀。然后,这把刀直刺向前。这恰好是玛瑞恩开始淋浴后的第四十秒钟。在随后的二十秒里,一共有二十八次镜头切换。不过,我们看不到刀子刺进肌肤的场面,看不到展现血淋淋的伤口的镜头,也看不到鲜血喷射的镜头。希区柯克进行了二十八次镜头切换,但是他既没有表现致命的一击,也没有表现致命的创伤。

  希区柯克使用简洁的电影剪辑技术,把实际发生的暴力场面放在了银幕后面。由于电影中的绝大部分暴力场面被掩藏在我们的直观后面,发生的暴力事件只能在我们的想象中得到重构。我们的大脑在工作,试图把银幕上的空白加以填补。希区柯克的剪辑揭示了玛瑞恩的无助和无望。她无法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观众对此也一无所知。我们只得到有关攻击者和凶器的瞬间的镜头,为此,我们全然没有时间做出反应。我们刚刚瞥见凶手,希区柯克就将我们的视线转开,所以我们只好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任意的猜测。玛瑞恩怎么可能免遭刀子的攻击?或者说免遭那个她根本看不见的凶手的攻击?

  在《列车上的陌生人》中,我们看到,通过遮掩凶杀场面,希区柯克把凶手表现得更加凶残。在《精神病患者》这部电影中,他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在早期的电影里,这种凶残是通过凶杀的轻而易举和不可避免来强化的。希区柯克在后期的电影里普遍使用这种强化氛围的手法,正如布鲁诺的一些突如其来的举动所暗示的那样,有一次,他在一次舞会要展示给大家扼死一个人多么容易,结果,他差一点把一个女人掐死。

  在《精神病患者》这部电影中,攻击者被强有力的剪辑手段遮掩住,因此攻击者的力量也显得不可抗拒。不过,这种力量与体力没有关系,而是与其未知和不可预料性相关。直到这个时候,观众对这个攻击者的了解还只是从一座旧房子传出的声音,然后突然闯入了我们与玛瑞恩共享的世界。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凶手的形象,这个未知人物显得有无限的威力。

  再来看看《电话谋杀案》中的时间安排。笔者曾提到,整个场景被分割成长短一样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恰好持续三十秒钟,这使得剧情非常有感染力。在电影《精神病患者》中,戏中戏有开头、重头戏和尾声三部分,它们分别持续四十秒钟(有七处切换)、二十秒钟(有二十八处切换)和四十秒钟(六处切换)。情节的这种时间安排使观众感受到故事的整体性。
   
  我们所感受的欣喜若狂的时间和遭受痛苦的时间与玛瑞恩一样长。就整个场景而言,开头和结尾比较长,而重头戏,即玛瑞恩面对我们的时间一闪而过,只占整个场景所持续时间的五分之一。攻击的情节并没有减损我们对马瑞恩作为一个值得同情和关注的人的看法,因为,这一突然的情节正好夹在两个在时间安排和镜头切换方面相互对应的场景之间。这使电影有一个平衡和整体感。正如在《电话谋杀案》中一样,当故事的情节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获得了心满意足的感觉。我们接着便重新集中我们的注意力,换句话说,我们移向新的故事情节。这一凶杀场面的整体性和终结性为我们进行这种转移做好了准备工作。

  来自《精神病患者》这部电影中的凶杀事件的余悸令人联想到《敲诈》这部电影中的一些特色,因为我们对克鲁维的暴力倾向不太熟悉,对诺曼·贝特的暴力倾向我们也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害羞的年轻人,社会经验缺乏,笨拙地想法子要接近玛瑞恩,与她结交,邀请她到他的会客厅里去。同样,当克鲁维邀请爱丽丝去他画室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料到会发生什么不测。

  在《敲诈》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充分利用我们的惊恐来突出凶杀案所导致的余悸。在《精神病患者》中,希区柯克抓住玛瑞恩向浴室墙边滑倒时在镜头面前的惊恐的眼神。她显出向我们求助的表情,但是我们却对她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倒地死去。但是,希区柯克对玛瑞恩的刻画并没有结束。在《敲诈》里,爱丽丝得以生存,所以使得我们的恐惧有所减弱。但是,玛瑞恩则没有能够这么做。玛瑞恩倒在地上以后,希区柯克将镜头切换到莲蓬头上,然后又切换到浴缸中她的大腿上。从她身体流出的鲜血流向排水口。镜头停在排水口上方,然后,开始缓慢推进镜头。流向下水道的水形成螺旋状,然后逐渐稀释在玛瑞恩的眼中。当镜头旋转着收回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她的脸贴在地板上,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们,就像爱丽丝曾经死死地盯着我们一样。
通过使受害者直视观众,希区柯克又一次把观众的感情推向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是,我们对于    受害者无能为力。我们只能为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深感愤怒,为她的突然死亡而感到毛骨悚然:她横躺在浴室里的地板上,死于一个在那个关头还未知的暴力之手;而在电影进行到此时,我们也还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发生凶杀事件。

  结束语
   
  谈到电影《精神病患者》中的“浴室惨案”,希区柯克的这类原则和方法可以追溯到他的早期电影制作上,不过它们那时还只是以孤立的形式出现。既然这些特点反复出现在希区柯克所导演的多部电影中,本文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人们谈论“希区柯克”电影时,指的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些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遮掩的原则。与《精神病患者》之后的许多恐怖片不同,希区柯克的电影并不包含明显的暴力场面。这无疑是说希区柯克对人类的恐惧——它的产生及作用——有透彻的理解。把可怕的事情摆在我们的眼前,无疑于否定了它的恐怖性。希区柯克不把令人恐怖的场面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那就是说,他的电影表现的是人们对于恐怖、凶杀以及非正义行为的反应,而不是它们本身。克鲁维那被遮掩的凶杀场面加强了我们对艾莉丝的同情;她看到了不允许我们看到的令人恐怖的事情。被遮掩的布鲁诺杀害米瑞安的场面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布鲁诺这个杀人狂;而玛瑞恩的死让我们窥视了一个人遭到野蛮的攻击后会变成什么样。希区柯克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而他在电影中将凶杀场面遮掩到什么程度,恰好取决于他想要让他的人物充分得到表现的程度。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