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1965- )出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获赞助在荷兰rijks-akdemie进修一年。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参展:“中国现代绘画展”(1988年 卢贝亚那现代美术馆)、“西南现代艺术展”(1988年 成都省展览馆)、“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De Ri jksakademie en het Ri jksmuseum” (1995 荷兰 Amsterdam ,Ri jksmuseum)、“Dream Shares: 5 artists from Mainland China” (1996年 纽约jamaica艺术中心)、“视网99” (1999年 重庆得意广场)、“重庆辣椒” (2001年 德国卡塞尔文化车站)、“KHOJ国际艺术家工作展示”(2001年 印度新得里KHOJ workshop)、“旋转360”(2001年 上海海上山艺术中心)、“Piece of Life:……”(2001年 香港A&A Phoenix画廊)、“耐人寻味的艺术”(2002年 重庆美术馆)、“重庆辣椒—美国之旅”(2003年 university art garllery and Trisolini garllery Ohio USA)、“形而上2003”(2003年 上海美术馆)、“丽江国际艺术工作展示节”(2003年)、“In between 唐人画廊”(2004年泰国曼谷)。2008未知的快感——杨述作品展
对于杨述而言,“欲望的书写”只是一种表面的定义。近年来,杨述试图将这种极具肉身感和韵律味的书写从二维的画面空间解放出来,利用纸张、胶带、青铜及拼贴、装置、雕塑等综合材料和方式,立体地将书写让渡给书写本身,将身体真正还给身体本身。这种书写和身体的他者化和彻底化,一方面在竭力让渡主体,另一方面在尝试重塑另一个新的主体。
然而,近乎失控的书写方式背后,无法回避潜在的理性自觉,比如画面中的色彩关系,空间布排,局部的符号所指,以及作品的序列等等。可见,重要的不仅是书写本身,也包括已然被物化了的作品。而杨述实验的意义就在于书写本身与作品之间的话语临界点及一种新的“感性分配机制”的生成。
书写内在于日常,但并不意谓着书写本身就是日常,更不是悬置于日常之上的某种仪式。这种独特的“废品美学”或“垃圾美学”实际上是以日常心态的方式对日常心态的检视和内省。而这恰是其与通常所谓的“涂鸦”和“艺术”的区别所在。换句话说,这一实验不仅重新定义了“涂鸦”,也重新定义了“艺术”。
[NextPage]
无题 2009 No.36, 纸上丙稀 拚贴 , 117X76cm, 2009
[NextPage]
无题 2008 No.110, 纸上丙稀 拚贴, 120X80cm, 2008
[NextPage]
无题 2009 No.35, 纸上丙稀 拚贴, 110X86cm, 2009
[NextPage]
无题 2009 No.34, 纸上丙稀 拚贴, 126X78cm, 2009
[NextPage]
无题 2009 No.33, 纸上丙稀 拚贴 , 150X80cm, 2009
[NextPage]
无题 2008 No.111, 纸上丙稀 拚贴, 120X80cm, 2008
[NextPage]
无题 2008 No.113, 纸, 120X80cm, 2008
[NextPage]
无题2008 No.115, 纸上丙稀 拚贴 , 120X80cm, 2008
[NextPage]
无题 2008 No.108, 纸上丙稀, 175x250cm, 2008
[NextPage]
无题 2008 No.112, 纸上丙稀 拚贴, 120X80cm, 2008
[NextPage]
无题 2008 No.116, 纸上丙稀 拚贴 , 120X80cm, 2008
[NextPage]
无题 2008 No.117, 纸上丙稀 拚贴 , 120X80cm, 2008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