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69年的陈文波总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1990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幸运”地分到一所大学当老师,学校提供给他很大的教室进行创作,他也有很自由的时间搞搞自己的艺术——装置、视频、油画以及一些当时看十分实验和前卫的艺术实践——这些“艺术实践”很早就“幸运地”进入了画廊和收藏系统,和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当代艺术画廊,瑞士人劳伦斯在上海开的香格纳合作,也被张颂仁、尤伦斯等中国当代艺术重要藏家和机构所收藏。1999年的两个展览——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廷策划的“粉苯乙烯”和观念艺术家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展成为了陈文波北上北京的直接动因,他在东北郊的花家地(当时中央美院还没有移到那里)“幸运地”找到一处“可拆墙”的公寓房,算有了固定的地方画画和睡觉,他是第一拨搬到北京花家地的“北漂”艺术家,在那一拨“花家地艺术家”的名单中,还有张小刚、曾浩、邱志杰、马六明、何森等名字。
陈文波喜欢画“大画”,他的那些颜色和光线动辄就铺满了三四米的画布,以致于他在国内外的一些展览,因为空间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最好的展览效果。每看到更广的空间、更大的挑高,他都会为之心动,因此到了2002年,当他发现北京798工厂的废旧厂房之后,他的工作室也就从花家地挪过来了。
钥匙链、抽水马桶、座席、饮料瓶……这些日常事物频繁地出现在他近两年的画作中,那种高光、细节、颜色和人造质感,给人很强的“广告感”,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人,消解在这些日常的表皮之下,却留下存在的痕迹。他在自己的主页上说到他的创作:“它是一种矫手工工程,它克制着流淌,最终炫丽而冷静地留在每个表层上。如果生活在表面,请把耀眼展开来!”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实习编辑:姬荣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