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基弗在中国”展览所引起的风波成了一个焦点话题。事情的原因很清楚,基弗在展览开幕前两天炮轰主办方,要求取消展览。一时间,展览主办方之一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遭受了很大的压力与批评,甚至还出现了“阴谋论”的说法。虽然,“基弗在中国”展览如期开幕,但是这场展览所引起的风波和各方的质疑,却值得我们讨论。“基弗展风波”无疑是艺术管理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让我们思考很多关于美术馆展览机制与公信力的问题。比如展览权与著作权的关系?美术馆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如何与商业机构合作?美术馆是否可以为私人收藏家举办展览?美术馆如何在展览运作过程中体现美术馆的公信力?
关于展览合不合法的问题,在这方面已经有几篇文章讨论得很详细。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得知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基弗在中国”展览是合法的,这从央美的声明中也可以得到论证。“曾获知基弗先生并不赞同举办这个展览,但鉴于这个展览作品的合法性,我们从法律角度没有理由中止与德方主办机构的合作”,而合作方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及藏家机构表示,“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授权”。的确,从展览权的角度来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基弗展是合法的。
但问题是,合法就一定合情理吗?对于一个在世的艺术家来说,艺术家是有义务和权利与策展人一起工作,或者参与到展览中去的。尤其对于知名艺术家来说,艺术家本身的知名度也会为展览和举办机构带来宣传效益。如果违背艺术家的意愿而强行举办展览的话,一定会引起艺术家的强烈不满和反弹,难怪基弗在接受《南德意志报》报道时称“他们把我当成一位好像已经去世的艺术家,这感觉就好像被强奸”。假设这次基弗来了,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央美美术馆虽然不违法,却违背了艺术伦理和道德。
另外,在艺术家不同意展览的前提下,展览能否使用艺术家的名字作为展览标题来进行展览宣传,这在法律上也是有争议的。因此,央美美术馆在合法的前提下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艺术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介入美术馆的策展和研究工作是一个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基弗在中国”展究竟是一个学术展还是一个商业利益展也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基弗在中国”的展览德方主办机构是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中方主办机构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在这些主办机构中,艺铭东方文化传媒、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都是商业机构,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的非盈利性质也很受怀疑。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美术馆应该如何与商业机构合作?在政府补贴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美术馆接受商业机构或者画廊的赞助或是向私人藏家借作品,是一种通行的方法。但问题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美术馆的学术独立性?在这个名单中,贝尔艺术中心、艺铭东方文化传媒、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都是商业机构,商业机构自然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主。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在展览中追求展览的学术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通过展览来进行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实现美术馆的使命和价值目标。
把非营利机构与商业机构同时作为主办单位显然是不妥的,如果商业机构再参与展览票房分成的话,这更让央美美术馆有追求商业利益的嫌疑(央美美术馆平时门票是15元,这次展览门票是60元)。这也是这次央美美术馆遭到批评的原因之一。按照国际惯例,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应该与商业机构保持距离,以保证自己的学术公正和客观性。他们可以接受商业机构的赞助,也可以从私人藏家或画廊借作品,但是,这些商业机构是不能直接参与到美术馆的项目中来的。央美美术馆作为一个以学术展览为品牌的美术馆,自然也不能把自己变为商业机构主唱的舞台。虽然在中国,并没有明确规定美术馆不能与商业机构合作,但是通过“基弗展风波”事件,可以让我们看到这种合作对于美术馆来说实在是有很大的风险。
还有一种声音是怀疑展览的主办方与组织机构和藏家存在利益共谋,从而质疑美术馆的公信力。根据策展人贝娅特·海芬夏特说,这次展览的作品主要来源于一位藏家的收藏,而且这位藏家愿意花费大量金钱买基弗的作品,差不多超过80件,并且这个神秘藏家不愿意公布姓名,以MAP来代替,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只有3件藏品。策展人贝娅特·海芬夏特虽然来自于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但是这个展览与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没有任何关系,策展人是与贝尔艺术中心这个机构直接合作的。按照博物馆惯例,博物馆一般是不能给私人藏家来做收藏展的,因为私人藏家会利用博物馆这一学术价值肯定来抬高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而转手牟利,这会增加博物馆的道德风险。央美美术馆一直以高水准的学术展览而在中国闻名,但这次与贝尔艺术中心的合作却在无意中有为帮助藏家宣传藏品的嫌疑,这也是央美美术馆遭受批评的另一个原因。另外,这个展览在宣传的过程中都是以艺术家“基弗”的名字在做宣传,并没有以私人收藏展的名义来宣传,这会让外界误以为艺术家个人参与了展览的策划过程,也难怪基弗会站出来反对了。
目前,公信力已经成为美术馆的核心问题。在国内,因为美术馆在市场推广、募集资金、策划展览和发展抱负等方面好像在不断冲破底线,但另一方面对于美术馆的运作机制存在灰色地带,又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美术馆的公信力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另外,近几年来,国内的美术馆有一股做“特展”的热潮,他们喜欢引进一些国外大师展,或是西方知名艺术家的展览,以提高美术馆的知名度和参观人潮。这些展览通常花费巨大,以引进为主,缺乏原创,展览质量也参差不齐。曾经是激励人们发现与学习的美术馆,如今人头攒动,常常一天接待几千观众,搞得美术馆越来越商业化。应该说,美术馆越发依赖热门展览和参观人数已经带来意外而不幸的结果,美术馆的极度亢奋也会造成不安的结果,最终会付出昂贵的代价。另外,在国内美术馆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超大规模的“特展”,势必会忽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原创展的推动,从而阻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也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另一个问题。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