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物观·观物——自然物态艺术

2009-11-03 11:24:37来源:《艺术导报》    作者:

   

作者:张海涛


邱志杰《物》录像装置 1997年
作品说明:黑暗屋子中的四个不同方位的录像投影。录像中手在不断地划火柴照亮各种物品。每次划亮火柴之间的黑暗时间不等。四盘录像带分别摄自作者居住过的四个房间。《物》力求利用难于预设的偶然性挑激进入者的即时反应,致力于营造心理互动。在不同方向和位置的屏幕中不时地擦亮的火柴,照亮了一个个日常生活杂物,又很快地消失在黑暗中。进入黑屋子的观者不断地被无序地出现和消隐的“物”所遭遇,感受力在明暗有无的流转中活跃起来。“物”因为火柴的明来具有了生命般的生死宿命,人与它的遇合取决于因缘际会。

  自然物态艺术关键词:与生态、时态的关系、自然规律、自然原动力、朴素、无修饰、非人工化、物观、感伤、顺其自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与物的关系、永恒话题、淡、物的必要、道法自然、潜默、静默。

  我们时常因为蜡烛点燃和熄灭、生老病死、花开花谢而发出感伤,然而我们无法寻找到这种自然现象存在的真实原由,我们也无法阻止这种无形力量的存在,因此自然物态规律不会因人的外在意志而转移。人类从出现至今一直想认识或改变这种自然物态现象,一直在与这样的状态和力量进行协调与抗争,从秦始皇的长生不老丹到当今的人工物态(如永不凋谢的塑料树叶),人们 用各种方式:留住青春,然而最终选择了心灵的回归,以追求精神上永恒。

  韩国导演金基德一部《冬去春来》,以物态“冬去春来”隐喻和寻求一种精神轮回和永恒,诠释了人与物态规律的抗争与调和关系,这里面自然物态与精神达到合一才能得到心灵的永恒,人的欲念往往会破坏自然物态而导致心理上痛苦,因此潜默、淡静是一种自然回归。

  物态,字面上理解为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植物在一定自然或环境影响下的状态和自然原始动力的规律,可引申为被精神抽离后的物化状态,寻求人与物感应的关系,这里“态”意双关:即指事物一种自然状态本性;又指人与物感应时对物的心态和价值观点。

  物态学即研究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这里自然物态与此相关:与生态关系、自然原始动力、朴素、自然、非修饰、感伤、顺应自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与物的关系,永恒话题、物及必反、潜默。物观·观物即人与物感应时以人或物的视角感受价值观和心态、人生观,面对自然物态规律的心态和体悟。可见物态是一种精神寻求自然的状态,它已不是简单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说法,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物”都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庄子“齐物论”,老子“物及必反”,佛教“格物”马克思的“唯物”,东方物派……当代的后物质。在这里东方哲学中的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概念,是一种借物观人,或以人观物,而寻求精神与物合一的关系,对物的心态,对物质欲望及物化原始动力的看法。

  庄子曾面对妻子“物化”鼓盆而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然物态,当今时代人们为了物质欲望以人工仿造摆脱自然物态:如整容、转基因、克隆、虚拟镜像、仿真生命,以人工化寻求表征的永恒。精神虚空正在逐渐加剧,人们对自然的物态越来越远离,只有闲瑕时光疯狂奔向自然,寻求喘息,对自然物的回归愿望越来越强烈,对物的积极态度认识更加迫切,这也可能是老子所说的物及必反和文明背后寻求心灵的潜默、静心意义所在。

  宇宙万物同时属于自然和属于人: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哲学思想中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物、宇宙合一,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的秉性、偏性,自己非人为的自然物观。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人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都正想反相成,使中国人在人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的取得平衡。文学思想中,时常的多元化及相悖化,其实也可以达到融合,自然物态更讲究朴素自然心境。

  自然物态规律老、病、死是“众生皆苦”的三项,人的自然事物的心态中的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惧怕死的来临和由此而带来忧虑,这种恐惧和忧虑是可以消除的,关键在于人对自然物的本性有一个正确的洞察,要自由充分发挥天赋才能不受到限制,所有宗教都谈论有关生死的转换问题,对积极的人生观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懂得事态来去,适时、顺势就不致为悲伤或欢乐所干扰。道家认为,人洞察事物本性,有感情冲动,并不是说圣人便没有对事物的感觉。毋宁说“得道者不为感情所扰,以至失去‘心灵的宁静’”他的心灵快乐不受外界所左右,可以达到“至乐”,人的努力目标是“天人合一”。

  《庄子·至乐》篇里有关一个庄子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敲盆而歌……”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启发重情的人,使他明理而得以排遣感情上的沉重负担,通过理性去化解痛苦。

  自然物态思想不能帮助人长生不老、春意永恒,也不能改变自然物态,帮助人发财致富。它所能做的是:给人一种观点,使人看到人所失去的也就是他所得到的,保持积极的心灵平静。科技进步是一把双韧剑,给人类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潜伏着深重的危机,直到人类的毁灭,如何化解人类危机也必须从人们心境加以改变,改变这个星球的主人的欲念。

  人类从起源到现在一直都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现在的克隆技术、网络虚拟和智能机器,科技的发展时常冲击着伦理、道德、媒体、政治、宗教、艺术的变革。新媒体艺术也是在科技变革情境中被推上历史的舞台,然而新媒体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使艺术的形态得到拓展。科技的负面会不会影响到艺术的负面,艺术是反映现实,还是批判现实?多元中寻求价值的支点变得尤为重要。艺术应该是倡导积极的东西,批判现实“恶”的东西,这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因此运用科技的媒体形态,去倡导积极、批判消极也是新媒体艺术的意义。[NextPage]

  然而积极与消极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模糊化、科技与艺术的暧昧也成为新的问题,真理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着,老一辈的真理成了新新人类笑柄,时常让人们摸不着头脑而失去判断的能力,危机中寻求人生价值支点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批判在每个时代存在,在每个时代的文化针对性也不同,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利益出发,寻求有限度的自由和民主。我们教育中的“人定胜天”出现了质疑;科学的生化变异中“基因与克隆”对伦理道德产生了争议;科学的信息媒体中暴力、情色的商业化出现了问题;科学对宗教信仰的冲击也出现了问题,人工化给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也在不断加剧,科技与教育、伦理、科学、媒体、宗教、艺术、战争、政治、生态的关系也都在改变。基因改变引发的莫名的病毒异化,克隆引发了伦理心理冲击,生态破坏引发了灾难的诞生,媒体刺激和宗教缺失引发了心理的变态,人类不断将面临着外态环境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缺失。人的身心改变着物态环境,物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心灵的变化,与自然和谐相处,回归朴素物态心理,是人类化解危机的重要一项,重新思考教育、宗教、生态与科技的关系,是艺术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对物态规律的自然心态成为当代人永恒的话题。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