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之心境

2009-02-16 09:28:47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作者:许士中


弘一大师绝笔“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如何解读,值得推敲。

    大师的“悲欣交集”四字对于不同角度、层面的读者来说,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如学者叶圣陶先生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叶圣陶先生解释的“欣”,只属“好人”范围,似乎只说到佛教所说人乘,也就是五戒标准,并且没有解释“悲”字。钱仁康教授和大空法师解释很好,二人基本相同,而大空法师的解释更为完备,非常精要。又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笔者认为:要进入大师当时写“悲欣交集”之心境,还得从大师自注“见观经”三字入手。大师预知后人很难理解和契入他的境况,特自注“见观经”来指明方向和契入点。笔者认为:现在第一要确定,大师自注的“见观经”指的是哪部经?第二怎样去解读“见观经”和“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出家后即依蕅益大师礼地藏,诵普贤,阐教宏律,归心净土。而临终前六天的情况是解读的关键。

    据记载,得知弘一大师在临终前6天内集中关注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乘愿再来度生之事上。现粗浅解读一下,有助于契入大师所写“见观经”和“悲欣交集”之心境。“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文”,表示大师一生修持得力于《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而“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和“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表示《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师亦复如是。与历代高僧大德一样为未来修行者作一示范,具体落实在最后称佛名号上。又以净土五经中《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如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的“十念必生愿”表示决定往生,并且发愿重来度化,普利一切众生。所以大师晚年经常书写《华严经》中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经文广为结缘。话说至此,顺便提一下,以往佛教念诵文本的回向偈中古人均以“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作为回向念诵之文。弘一大师却把最后一句“不退菩萨为伴侣”改为现在所用的“普利一切诸含识”。“含识”二字是佛教用语,解释为含有心识,灵性之有生命众生。可见发心广大,度生之心切,也是大师所修证,大慈大悲的一种自然流露。

    所以在此时所写的“见观经”,应该与净土宗经典有关,才能与当时之事实相合。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是五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和《往生论》。大师所指“见观经”应该就是简称《观经》的《观无量寿佛经》。“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之嘱咐,表明大师当时所现境界的感受,怕人误会,故提前说明。其意为请不要用凡情测度我悲欢交集时眼中流泪的现象。所以九月初一日所写的“悲欣交集”亦复如是,怕别人误会,特别注明“见观经”。“八月三十日整天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越至九月初一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交莲师”。通过整天独自念佛,大师提起正念进入念佛三昧,故而念佛见佛,境界现前,此时随手拿起一张曾写过字的纸来记下当时之心境,极其自然。怕后人误会,特注明“见观经”三字来说明“悲欣交集”之原因。

    然而我们在《观经》中找不到“悲欣交集”四字。以愚测度此四字是大师念佛见佛的三昧境界,而其感受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同时大师也见到了如《观经》所说的一切境界,这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临终时所见到的也一样,故而“悲欣交集”。“初二日命莲师写回向偈”,表示大师功德圆满之意。“回向”在佛教中极为重要,表示将所修持种种功德回转凡情,归向菩提(即自利利他)。“初三日,因莲师再请吃药,示不如念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生等嘱”,表示大师发起了大菩提心,悲悯众生,故而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只有一心求生净土,方可乘愿度生,普利一切含识。“初四日因王拯邦居士力恳吃药及进牛乳,说十诵戒文等。是晚七时四十五分钟,呼吸少促,八时正遂吉祥西逝”。表明大师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佛之遗教“以戒为师”,以宏扬律宗为己任,使佛法永住神州,此举将永作人天之典范。“吉祥西逝”,证明大师学佛悟证深入,来去自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示现涅槃之吉祥卧相。故大师火化后“得舍利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五六百颗”。所谓舍利者,梵语设利罗,乃戒定慧忍力功德薰修所致。

    大师临终时心中所现的境界与《观经》上所描述的一般无二,这或许才是弘一大师自注“见观经”的真实含义。简言之即是,见佛闻法,证无生的境界。“无生法忍”简称无生法,“无生”是佛教用语,解释为“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

   “悲欣交集”之“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由于弘一大师发心广大,度生心切,现在又能见闻佛法,往生极乐证无生法忍,可以真正去实践多生以来的度生大愿,此种悲与欣之心境交集在一起,非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弘一大师大愿如此,而临终所现与《观经》所说之境界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发愿“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现在成为事实,能不“悲欣交集”!

    据以上资料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弘一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又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有着相同的感受——见到《观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种种景象。而“见”,“现”在古汉语中两字相通,是否此处之“见”当作“现”解。当《观经》之境“现”与弘一法师眼前时,弘公自然就发起了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离苦得乐;并由于当下见佛闻法证无生,了却大师多生多劫度生“普利一切诸含识”之大愿。此“悲”转化为拨除众生之苦有大力量了,“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而感到欣慰无量。如此感受之“悲”“欣”交集在一处。故而自然写下“悲欣交集”之感受,并请大家不可以凡情测度,特指明“见观经”即依现出观经之境界,去理解当时之感受。

    以上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由于是大师修证所感,唯心所现之境界,只有与大师有同等修证者,方可知晓,方能道明。愚犹如盲人摸象,臆测如此,不知大师在常寂光中能点头首肯否?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