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曾繁仁:是“判断先于快感”,还是“判断与快感相伴”?

2009-02-13 11:11:24来源:《文艺争鸣》    作者:

   

作者:曾繁仁

    新世纪重新阐释康德美学命题的意义近30年来,康德美学一直对我国美学的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批判”第9节提出的“判断先于快感”的重要命题更是将其看做是审美的“铁律”。康德指出,“在鉴赏判断里是否快乐的情感先于对对象的判定还是判定先于前者”,“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鉴赏判断的关键,因此值得十分注意”。

    因为,康德认为这是划清单纯的官能快感与审美快感的分界线。朱光潜认为,“这问题确实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李泽厚认为,“判断在先还是愉快在先,是愉快而判断,还是由判断而生愉快,对审美便是要害所在”。由此,“判断先于快感”已经成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与艺术分析的重要理论准则。但新世纪初以来,这一理论命题却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挑战。首先是日益发展的以影视与网络为其载体的“大众文化”,已经将娱乐与快感放到了首位,而将判断放到了其次。但在理论研究中对于身体快感的强调却愈来愈加增强。

    最近被介绍的美国著名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一书中提出“身体美学”的命题,明显强调了身体快感在审美中的首要作用。他说,“身体美学先暂时定义为:对一个人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aesthesis]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而他在用此理论解读作为当代西方流行艺术的“拉谱”时适当地肯定了这种当代“后现代艺术”的背离永恒性、普遍性与审美性的特征。他说,“这些特征包括:重复使用而不是独特原创,折中混合的风格,热情拥抱新技术和大众文化,挑战审美自律和艺术纯粹的现代主义观念,以及强调地方化和暂时性而不是普遍与永恒”。除此之外,还有某些强调“身体写作”的所谓“新理念”等等。我本人对于康德的“判断先于快感”的美学命题一直是比较信奉的。认为这是康德对于英国经验论美学的继承与突破,划清了审美与生理快感的界限,同时又坚持了审美所必然包含的身体经验因素,具有较多的理论合理性与对于艺术现实的阐释能力。因此,我曾经多次撰文对其加以阐释。但是,面对日渐迅速变化的理论与艺术现实,我认为应该将康德的“判断先于快感”调整为“判断与快感相伴”。首先这是由康德美学的时代历史局限性决定的。因为,尽管康德是一位划时代的哲学与美学大家,他的美学理论直到今天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但他毕竟生活在启蒙主义的历史条件之下,难以逃脱工具理性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束缚。他将审美界定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充分揭示了审美之中无目的与合目的、感性与理性、真与善以及判断与快感的内在矛盾,并试图加以调和。但这种调和还是不得不借助于某种神秘的“先验原理”,而且提出“判断先于快感”则明显地说明其没有跳出理性与感性、身与心二分对立的哲学与美学框架,并在实际上与其“相互对立却并不矛盾”的“二律背反”之解决相违背。实际上从1831年黑格尔逝世之后,西方哲学与美学界就开始突破以康德与黑格尔为代表的主客二分哲学与美学理论及其相应的思维模式。从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论美学,到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再到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实用主义美学与阐释论美学等等,基本上都是以克服主客二分为其理论主旨之一。从审美的本性来说,它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不以知识的追求为其目标,它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并以审美的生存为其指归。杜威认为,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不存在感性与理性以及身与心的分离,人是作为“活的生物”参与审美并形成完整的“一个经验”。他说,“当其决定任何可被称为一个经验的要素被高高地提升到知觉的阀限之上,并且为着自身原因而显现之时,一个对象就特别并主要是审美的,它产生审美知觉所特有的享受”。而且,他认为只要不是一个完整的经验就不是审美的。他说,“人们也许会做得精力充沛,受得深刻而强烈。

    但是,除非它们相互联系并在知觉中形成为一个整体,所做的东西就不是审美的”。对于割裂身心、贬抑感性的理论他也给予了有力的批判。他说,“为什么将高等的、理想的经验之物与其基本的生命之根连接起来的企图常常被看成是背离它们的本性,否定它们的价值?为什么当美的艺术的高等成果与日常生活,与我们同所有活着的生物所共有的生活连接起来时,人们就会感到反感?为什么生活被当成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事,或者最多不过是世俗感受之物,随时可以下降到色欲及粗恶残酷的水平?要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写一部道德史,阐明导致蔑视身体,恐惧感官,将灵与肉对立起来的状况”。我国古代论述艺术的审美经验的理论很多,也都是力主情理一致,形神兼备的。唐代司空图力倡著名的“滋味说”,以人的味觉形容审美的感觉特性,而更加深刻的意韵就蕴涵在这感觉的“滋味”之中,所谓意在咸酸之外。他说,“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华之人以充饥而遽缀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又说,“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康德“判断先于快感”的美学观念,其实这还是一种西方古典形态的美学观念,没有跳出“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这种古典的静态的形式的和谐美。它实际上是一种保持相当距离的静态的审美评判。而当代,以现象学美学为代表的美学理念则强调一种主观的能动的构成作用。因此,康德的这种静态的保持距离的美学理论不仅不适合各种当代大众文化形态,而且对于日间勃兴的生态美学观也不适应。因为,当代生态美学观强调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生存,强调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都参与审美。因此,美国著名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力主一种“参与美学”,就是对于康德的古典的静观美学的反拨。

[NextPage]

    总之,无论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还是从其自身的合理性来看,康德的“判断先于快感”这一美学观念都是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的。但是,我们是否又可以反过来说成是“快感先于判断”呢?当然不能,因为这又会走上身与心以及感性与理性二分对立之路。杜威是非常重视快感在审美中的作用的,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人作为“活的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感官就直接参与这种交互作用。他说,“由于感觉器官及其相连的动力机制是这种参与的手段,并且每一次对这些感觉器官,不管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贬低,都既是一种狭窄而沉闷的生活经验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所有心灵与身体,灵魂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的对立,从根本上讲,都源于对生活会产生什么的恐惧”。

    由此可见,杜威对于审美中感觉与快感的重视,但他也决不同意“快感先于判断”,而是特别强调审美经验的“完满性”与“理想性”。他说,“由于这种经常放弃现在而投向过去和未来,那种当下所完成的,将自己投入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的经验,逐渐构成了一种审美理想”。又说,审美经验“与这些经验不同,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即便是试图突破杜威的舒斯特曼也没有完全否定杜威有关审美完满性的观点。他于今年4月26日应邀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在此期间我们与他进行了有关学术对话,在对话中谈到他对杜威审美完满性的评价。他表示,他是杜威审美完满性与统一性价值的赞赏者,但他担心对完满性的强调会导致对差异性的扼杀,而是主张完满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当代现象学美学是以“悬隔”实体的途径突破传统美学主客、身心以及感性与理性的二分对立,并对审美的快感特征给予充分重视的。它是以审美知觉的构成作用作为基点来构筑自己的美学理论的,因此特别强调了作为知觉组成部分的感觉与快感的地位。法国著名审美现象学理论家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的“根本现实性首先存在于感性之中”。在他看来,审美的感性就是对象,就是主体,就是此在,因而感性具有本体的存在的意义。他认为离开了感性就离开了审美。他还认为以感性作为基点的审美知觉在审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构成作用,而在其呈现阶段则表现为肉体。他说,“主体至视点文艺争鸣少在三个方面是构成因素:第一,在呈现阶段,通过梅洛—庞蒂所说的肉体先验,这种先验勾画出肉体自身所体验的世界结构”。由此说明,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对于感性与肉体的重视。但杜夫海纳并没有将感性与肉体放到第一的、决定性的位置,而是同时强调了感性的训练与精神的提升。他认为,审美尽管是从肉体开始的,但又不仅是从肉体开始的,如果审美仅仅为肉体而存在,只会给人以肉体的刺激与激动,这甚至对艺术是一种危险。他说,“一方面,肉体必须经过训练才能用于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本身尽管是为肉体创作的,也不单是为它而创作的,而且有时还首先使肉体感到困惑”。这里所谓使肉体感到困惑就是指有时要拒绝甚至对抗肉体。再就是,这里所说的对于肉体的训练,我们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看到“有音乐感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类似的论述。不仅如此,杜夫海纳还强调了审美经验需要理解力,甚至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本体的存在论的意义。他说,“赋予审美经验以本体论的意义,就是承认情感先验的宇宙论方面都是以存在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存在具有它赋予现实的和它迫使人们说出的那种意义”。这就是说,现象学美学认为,审美经验最后的导向是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改善与提升,走向人的审美的生存。从中国古代美学理论来说,也从来没有将快感与感性放到首要的位置。众所周知的“情志说”就特别强调“诗言志”,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传统。而侧重于作家的“养气说”则力倡“吾养吾浩然之气”,力倡作家所必具的高尚精神修养。凡此种种,都说明绝对的快感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没有地位的。而从作品来看,几乎所有的优秀和比较优秀的作品,都是情与理、快感与判断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阐明了中国古代艺术情境交融的特点。曹雪芹在谈到自己的《红楼梦》创作时所说“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都是血”,说明其作品是情与理的交融统一,字字句句都渗透着自己对生活的体悟与情感。即便是当代的“后现代艺术”,例如杜尚的小便器《泉》,也不是纯快感的产物。这些“后现代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可以说伴随着这种艺术行为的是一种艺术的观念。杜尚的小便器《泉》就是旨在阐明一种新的有关艺术的观念。那就是说所谓艺术,在他们看来与美无关,而是某种艺术制度,甚至是阐释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他制定的这种艺术制度中或者在他的阐释中这件物品就成为艺术品。这应该说还是阐明了某种值得思考的观念的。而某些宣扬恐怖与血腥的行为艺术我个人认为是不能肯定的。康德美学的重大贡献是试图通过二律背反的途径将感性派对于感性快感的强调与理性派对于理性绝对性的强调加以调和,因而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美学命题,充分揭示了审美的内在矛盾,彰显了审美的内在张力与魅力,被黑格尔称作是说出了关于美的第一句合理的话。但“判断先于快感”的命题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这种二律背反的原则,说明康德归根结底没有跳出理性派的束缚。让我们改造这一命题,提出“判断与快感相伴”,从而使审美的内在张力与魅力进一步突显,也使理论的阐释力进一步增强。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