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咏白
阳太阳(1909——)与杨秋人(1907——1983)都是广西桂林人,都于1929年入上海美专,后因仰慕倡导洋画新风气且又具有"沉着而纯粹的学术风气"的上海艺专而转学,从陈抱一学习油画,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专。陈抱一曾留学日本五六年,回国后对西画的教学均有积极的改革,其画风颇受后期印象派的影响。他俩也受其师影响,介于毕卡索、契里柯的绘画新形式里寻求自己的语言。阳太阳的人体更重团块结构的重量感,以及物体超现实的组合中抽象的精神性。杨秋人则平和得多,透着南国人明快温柔的情调。"决澜社"后,阳太阳即东渡日本求学,其作品,曾入选日本具前卫色彩的"二科会"和"独立美展",并被舆论界誉为"中华之夸"。杨秋人至抗战时期,显露出造型夸张,色彩沉郁,单纯而有力度的艺术特色,50年代则又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在"青山绿水"中,把中国传统的笔致与西方油画的造型手法融会贯通,形成了他自己清新的绘画风格。
丘堤(约1906——1958)是"决澜社"惟一的一名女性画家,她在日本学习装饰艺术, 1933年有一幅《花》参加了"决澜社"的第二回展。此画因用了绿花红叶,被当时许多画报大登而特登,但同时又引起了众多舆论的异议,指斥其红叶绿花的"错误"。但也有人出来为此辩护:"不管花草中有没有绿花红叶的一种,但画面上为了装饰的效果,即使改变了自然的色彩也是无妨的。因为那幅画,完全倾向于装饰风的"。她也就因为这幅画得了惟一的一个"决澜社"奖,也因此而被介绍为"决澜社"的社员。就在"决澜社"期间与自己同样爱好装饰艺术的庞薰琹相识、相爱而结为伉俪。
周多(约1905——)与段平右(约1906——),他们同为湖南老乡,上海美专时的同学, 1930年一起参加庞薰琹等发起的激进的"苔蒙"画会,后又一起加入美专的艺术团体"摩社",之后又同入"决澜社",并成为基本成员。周多始学莫迪里亚尼变形的人物画,后又转向若克(ZAC)而克斯林(KISLING)的特异变形,此后渐趋向特朗的新写实风格。周多着重在人物绘画的语言探索,段平右则偏于风景油画中寻求毕卡索与特朗在块面组合和色彩单纯化中的那种深厚的画面效果。
周真太(生年不详——卒于1936)原名周汰,浙江人,留学日本时,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1930年回国后与庞薰琹组织了进步的美术团体"苔蒙"画会,不久,画会被封,他被捕。出狱后,即参加了"决澜社"的二、三回的画展,之后,他又被捕而牺牲。他早期的作品《野的生命》画风单纯洗练,具有某种哲理性。后来他成天在工厂工作,画有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用笔粗犷,画面较为厚重。
"决澜社"的出现,如陈抱一说,是"在沉寂中,犹如新花绽放似地微微显露了一点艳色来"。虽然他们的基本成员只有十名,而参加"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却众多,他们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未正式加入,例如,参加了两次"决澜社"会务会的陈澄波,于1933年回台湾筹备"台阳美术协会"了;能画油画和漫画的女画家梁白波和曹志良1932年离开了上海,梁白波有作品参加了第四回展。有些文章把以上三位画家和曾参加会的邓云梯及本想参加后在成立时又退出的傅雷,也算作"决澜社"成员。若广义上说,均可算。因当时"决澜社"并非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画会,来去自由。若从参加画会实际起作用的情况来衡量,则这十名可说是基本成员。此外也有的画家,并没有在组织上加入,却有作品参加"决澜社"的展览,如李仲生应邀有两幅"机械派"风格的作品参加了第一回展览,之后他就转往日本留学了。曾一度参加北伐的关良,在大革命失败后,1935年返回上海,参加了第四回展。梁锡鸿参加了第一回展的活动,即于1933年赴日本留学了。"决澜社"在当时吸引着一批不甘于被时风所困而随波逐流的新进的画家,他们虽然艺术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却以狂飙运动来冲破庸俗陈腐的画坛沉寂的局面,掀起一个新兴艺术运动的愿望,把他们连续在一起了。"决澜社"在一定程度上,团结西画家去作多方面的探索,创造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气,并且也促进了对西方近现代绘画诸流派的研究和借鉴,为中国现代艺术开拓了一片疆士。
(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