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嘉伟跟一般人心目中的评弹演员很不一样。他酷爱踢球,朋友中有许多是在球场上结识的;他喜爱摇滚,在学校时组建过摇滚乐队,现在也还乐此不疲;他喜欢骑着摩托车到处晃荡。
评弹演员常年跑码头,经过好一番历练,大多善于察言观色,应付场面很能拿捏分寸。但这种本事,陆嘉伟好像没学会。尽管已经结婚、年届三十,他仍是个标准的毛头小伙,直白而单纯。记者问他“怎么会喜欢评弹”,他直通通回过来一句:“我不喜欢评弹!”继而一五一十交代:初中毕业时,如何只是为了获得升学机会而去投考了从未听说过的评弹专业——“初试唱的是共青团团歌,总复试唱的是《大中国》,最后一句是用吼的”;在戏校的第一个学期,如何因为专业分垫底而险些被淘汰;戏校毕业时,又如何差一点动了心思去当文艺兵,“班上13个同学转行了6个,我是整整两个星期辗转反侧啊,就想这件事”。
这样的他,却是评弹界有名的“小弹王”,踩着一代代老艺人的脚印“跑码头”(去外地演出),跑遍了苏锡常一带的书场。有些年轻演员偷懒,穿了长衫,脚上随便配双皮鞋了事,他不,每次都一本正经穿好黑布鞋。除了十几个短篇和七八个中篇,他还会说两个长篇,相比于一些只会唱开篇不会说长篇的同龄演员,这算很好了,可他坚持回回去团里的书场听前辈们说长篇,“两个长篇根本无法在评弹界立足,我想多学几个”。记者有一次去评弹团找他,赶上他在排练,说的是长篇《神弹子》中开头的一段,正起一个轻薄店小二的角色,眼角眉梢都是戏,神采飞扬,那一股子入了戏的味道,是生活中的他不常有的。
自从毕业那年“出走”未遂之后,他就认定自己和评弹有不解之缘;现在他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让自己唱着的评弹更有生命力。
为了这个目标,这些年来他没少折腾,像是唱评弹的堂吉诃德。每星期,他有两个晚上在“新天地”一家时尚餐厅表演摇滚评弹。记者去看过一次,那回的段子是《祝枝山看灯》,调儿还是那个调儿,但节奏完全不同。人高马大的陆嘉伟穿着改良唐装,立在四个伴奏当中,三弦像吉他一样挎在腰间,神情严肃,不苟言笑,评弹的“说、噱、弹、演、唱”只剩了弹和唱。餐厅里坐的许多是老外,在吃饭和谈话的间隙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礼节性地鼓鼓掌,偶尔会有年轻姑娘怯怯地贴到舞台边拍照留念。对这样的“剧场效果”,陆嘉伟并不介意。其实他知道,摇滚绝不是评弹改革的方向,戏歌已经被证明无法成为传统艺术的出路——当年一曲《太湖美》再流行,也没成了评弹的救星。更何况,评弹和摇滚简直就是阴阳两极,评弹段子能改编成摇滚的极少。陆嘉伟在这家餐厅表演至今已是第8个年头,仍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样的另类尝试让他看到评弹可以是多面的,不同的表演可以适应不同的观众。“这样想来,相声、话剧的表演形式我们都可以借鉴,学习他们如何利用空间,在舞台上走动,增加表演的成分——这样是不是能把传统的段子说出新意?”
去年教师节,有所中学请他去给学生表演。他先唱了首“五月天”的歌,“这叫放噱头”,再唱了个弹词曲调改编的《枫桥夜泊》,最后是说《杨八姐比武》,还做了幻灯片讲解。45分钟一堂课,学生们意犹未尽,请他去的老师喜出望外:“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明年教师节还请你来!”这次的成功给了陆嘉伟新的启发,教师节还早,他等不及了,自己联系了学校去义务演出。“我要让学生们知道,其实评弹就是用苏州话讲故事。如果让他们了解了评弹,是不是能为评弹带来新观众呢?”
虽然这些,一时还没有答案,但他愿意继续探索。他记得七八年前,第一次看“新民乐”表演时的震撼:“当时我就想,同样是传统艺术,为什么他们能让我这个年轻人如此意外和感动?”他希望有一天,能把同样的意外和感动带给别人,“那一定是我爱上评弹的一天”。(记者 邵岭)
问答陆嘉伟
问:过去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答:独立上台演出。
问:平时喜欢做什么?
答:踢球,上网看体育新闻,听摇滚和R&B;也喜欢旅游和摄影。
问: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答:现在就期待着世博会开幕,我们会有演出--各个艺术门类在一起,就像擂台赛一样,可以检验一下评弹的魅力。
问:最希望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答:希望媒体多多宣传我们评弹。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