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谓网剧的“盛世”。《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作品,不论是热度还是口碑上都远远超过了台播剧。2021年,台播剧则再度复兴,上半年的《觉醒年代》《山海情》,暑期档的《理想之城》《扫黑风暴》,年末的《对手》《小敏家》,或在舆情,或在收视,或在口碑上收获了大众的认可。
网剧与台播剧的竞争毋须多言,谁压过谁一头也不用深入探究。正常审美的观众,绝不会成为某个平台的“无脑”拥趸,他们只为兼具美学价值与戏剧趣味的作品欢呼。电视剧的信念感需要观众维系,这些剧能激起这么多人交口称赞,至少证明它们找准了观众们的口味刚需。这也倒逼创作者发现创作规律。
作为影视行业外围的观察者,我们每年都会就行业最新的现象发声。
为什么是它们获得观众的认可?为什么是这类题材取得高收视和高热度?新的一年又有哪些变化?总有些问题需要答案,总有些疑惑需要解决。
这几年,影视行业始终处在一个“乱花迷眼”的环境中。单一的评价体系已经很难公允地衡量所有作品。故此,须得多视角合力。
这篇文章,主要从四个维度观察:其一,是中国视听大数据发布的“2021年收视率超0.5%的黄金时段电视剧盘点”;其二,是云合数据发布的“2021年连续剧有效播放·霸屏榜”;其三,是广电总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题材统计表”;其四,则是“豆瓣2021评分最高大陆剧集”。
这些榜单中的作品,有的斩获了年轻观众喜爱,有的达到了收视数据的顶峰,还有的实现了台与网的同热。加在一起,能够相对全面地概括行业创作的整体趋势。
收视率、播放量割裂
“高话题”成了唯一解
这几年,互联网观众正在逐渐抛弃台播版权剧。
云合数据的榜单里,去年网播量排名前20,有8部是电视剧。8部里,只有《突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部制片公司主导的版权剧。其余六部的出品方中,都有着视频网站的身影。抛开《知否》这部四年前的剧,榜单上就只剩下了《突围》。
视频网站造就了这一现象。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曾表示,版权剧未来在平台占比会越来越少。哪怕具备普世价值的作品,也争取是定制、自制剧。
对传统的行业从业者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为平台承制作品,意味着要更多和年轻人打交道。剧本以后不仅要通过审查,还要经过平台的评估。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对严肃、深刻表达的一种限制。
有趣的是,大数据榜单上收视率高的剧,平台定制、自制剧并不算多。
同在央一黄、央八黄播出,收视率TOP10里,只有《叛逆者》《对手》两部剧勉强跻身。而收视率唯二破2的《跨过鸭绿江》《大决战》,则在云合的榜单上不见踪迹。这其中,固然有《跨过鸭绿江》线上观看只有央视频、央视影音两条途径的缘故,但央视频前台不足5000万的播放量,还是说明了很多问题。
这两年我们常说,电视观众和评分观众的趣味分离愈演愈烈。电视机前观众爱看的剧,“Z世代”不一定青睐。网生代用户迷恋的剧,收视率反倒不一定高。
这一现象,在《觉醒年代》《山海情》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觉醒年代》首播时,收视率并不算高,连大数据榜单前20都没进,结果成了2021年第一“网红”剧,有效播放更是破了10亿。《山海情》多星播放分流了收视,单一频道数据都没破1,却跻身云合“集均30天有效播放”TOP20榜单。
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和大众惯常的认知背道而驰。像《山海情》这般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本应当更受传统电视观众的喜爱。怎么完全颠倒了呢?
不过,也不是没有剧集两头吃香。纵览大数据收视、云合有效播放两份榜单,能发现某些作品既能讨得卫视观众欢心,又能揽得平台用户的关注。比如《扫黑风暴》《巡回检察组》,比如《突围》《叛逆者》,比如《小舍得》《小敏家》。
《扫黑风暴》是涉案剧,《巡回检察组》是检察法治剧,《突围》是反腐剧,《叛逆者》是谍战剧。谍战剧只要尊重观众智商,反响一般错不了。前三部本质上聊得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打坏蛋,抓贪官,以及如何当一个好领导。高概念是这类作品的先天优势。
《小舍得》和《小敏家》,同为都市生活剧。但网播热度不错,台播收视也挺好。两部作品皆出自柠萌影业“小”字系列,聚焦了民众的痛点与焦虑。
这些作品,大体来说有个共同点:高话题性。高话题性意味着争议,也意味着强戏剧性。有了热度,就容易上热搜,上了热搜年轻观众就能看到;戏剧性就代表着有冲突,婆婆妈妈就喜欢看。
当然,这类作品的豆瓣评分不一定高。可以理解。传统的电视观众不会打分,而强戏剧性往往会被冠以“狗血”的名号。但打低分的人,就一定弃剧吗?不见得。
“口碑”与数据不成正比
又“骂”又看成主流
这几年,豆瓣评分的作用日益趋弱。最早表现在电影,高票房与高豆瓣评分不再挂钩,不论开分是高是低,观众总愿意亲自去看一看。赶上春节档、情人节这种特殊档期,效果更是显著。这一现象,也反映在去年的电视剧上。
2021年豆瓣评分TOP10的大陆剧集,网剧与台播剧各占一半。5部网剧,皆是“小而美”的代表。没有一部出现在云合连续剧有效播放榜单。有效播放榜单排名前几的网剧,豆瓣评分并不乐观,有的作品甚至都没及格。
电视剧中,3部评分破9的电视剧,都未能挤进大数据年度收视率前20。
上不了收视榜,跟主旋律调性关系不大,跟叙事不够类型化、思想内涵曲高和寡有关系。
总的来说,豆瓣用户打出的“高分剧集”,不仅与收视率脱钩明显,更与网播热度千差万别。客观地说,豆瓣的高分剧集,也依旧能张扬当年的好剧风向。
但不可否认,随着豆瓣用户圈地自萌、豆瓣评分通货膨胀的现象愈发明显,豆瓣评分的权威性再度被瓦解。这或许能给创作者带来思考:当创作一部剧时,可否创作价值而不是评判价值先行?
事实上,纵然一部剧的豆瓣评分不高、打分人数不多,也不会过于影响观众对它的青睐程度。依旧以大数据榜单举例:央八黄播出的《代号·山豹》,是一部常规抗战剧。众所周知,近年来央八强化年轻态、精品化的定位,注重创新。
所谓常规,就是尚未摆脱陈旧和土气的感觉,还是“老路子”。《代号·山豹》豆瓣打分不足百人,连分都没开成。然而,就这样一部剧,却在大数据收视率榜单中位列第四,是央八黄去年排名第二的剧。排名第一的《妈妈在等你》,则是一部常规的年代亲情戏,满满的古早味。这部剧的豆瓣评分更只有4.8分。
网播数据也展现了这一情况。《扫黑风暴》是中盘松懈,《突围》是半部好戏,网上的争议都不少。但这并不影响观众的追剧热情,虽不知是一路笑脸还是边看边“骂”,单从云合的有效播放来看,豆瓣低分的“吓阻”功能有限。
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原因很简单:不只卫视的观众和视频网站的用户分层,平台自己的观众都分层了。去年5月,腾讯视频会员数达到1.25亿。而豆瓣打分人数最多的剧集《陈情令》,也不过才163万。
更多的观众,只是单纯的观赏者。他们通常不发表意见,是沉默的大多数。有时候被惹恼了,顶多私下里吐槽几句。上社交网站的都不多。
我们的影视创作者,不应当只为那百分之一拍片。
昨晚收官的《人世间》,大数据收视率破了3,是央视一套近5年收视新高;爱奇艺热度值也破了10000,是《延禧攻略》《赘婿》之后的第三名,更是唯一的年代剧。可豆瓣打分的人,都不到7万。他们的意见,其实没那么重要。
提质减量更加明显,性别界限更加模糊
看透这四个维度,能看到观众想象中的“镜中人”——他们的审美诉求。
第一,性别意识强烈的影视剧不再受宠了。前几年,剧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女性话题剧。几乎每一部都市剧,都要贯彻“女性互助”的口号。观众也很买账,每每收视与热搜齐飞。但盛极则衰,这两年这类作品不太灵了。
视频网站仍然是“得女性者得天下”,但女性更爱看的还是甜甜的恋爱。比如《爱上特种兵》《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有的剧“糖分”太高,男性用户也不抵触,比如《司藤》《你是我的荣耀》。至于卫视观众,从来不关注男女之隙。
第二,把男性向拍成全民向,才是迈向“剧王”的关键一步。
《跨过鸭绿江》和《大决战》都是战争剧,按理说这是男性观众的舒适区。但这并不妨碍女性观众欣赏它。因为其不仅讲硝烟弥漫的战场,更讲波诡云谲的形势、轰轰烈烈的时代和尔虞我诈的人心。
《赘婿》原著是男频小说,编剧将之改成了欢脱喜剧。很受欢迎,有效播放量断层第一。2019年底播出的《庆余年》,同样由男频小说改编而来,却一点也不妨碍它适配全性别。
最后,还有些数据需要明晰。
广电总局公示,2021年全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194部6722集。而去年拿到发行许可证的,是202部7450集。
可以看出,提质减量依旧有条不紊进行。一来,虽然减少的不多,但部数还是下降了。二来,平均集数越来越短了,从36集变成了34集。当前这个时代,用户的时间越来越值钱。“把剧拍短”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194部作品,现实题材剧目144部,历史题材剧目39部,重大题材11部。
三类作品中,重大题材值得一提。去年有11部重大题材拿到发行许可证,重大历史有2部,《金瓶掣签》《忽必烈》。前者以17到18世纪的西藏地方历史为依托,生动讲述了中央政府在151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何探索出一条经营西藏、管辖西藏的统治策略,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教合一制度。
后者围绕元世祖忽必烈的一生展开。重点讲述他在祖父成吉思汗的影响下,从怀有远大抱负的少年成长成文韬武略的大汗,一统华夷的历程。
重大革命题材有9部,分别是《觉醒年代》《大浪淘沙》《中流击水》《光荣与梦想》《香山叶正红》《大决战》《百炼成钢》《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和《春晖》。9部作品中,只剩《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春晖》两部尚未与观众见面。
2021年过去了。就创作而言,这是好胜过坏的一年。整体环境虽趋冷,可好剧在一茬茬出现,提振了观众对国产剧的信心。步入2022年,观众想要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创作者且努力。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