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获虎之夜》导读(二)

2012-10-31 11:59:07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感伤情绪的弥漫是作品时代特征的又一体现。五四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潮头,反映出这一转折期特定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标记。无论是郁达夫的抒情自叙体小说,或是新月派的早期新诗,都普遍诉说着艺术化的浪漫与感伤情怀,这几乎是所有觉醒的五四青年的时代情绪的写照。新思潮促使他们追求自由和光明,而现实的压迫又使他们更加苦闷和彷徨。五四文学的感伤基调将青年的青春期个性化的郁热和哀愁表露无遗,它反映着中国知识者艰难地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田汉也表示,《获虎之夜》代表了“青春期的感伤”,它映出“纯朴的青春时代的影像”(《田汉戏曲集?第二集自序》)。以往有论者批评《获虎之夜》中“伤感颓废的情调过于浓厚”,而主人公黄大傻“顾影自怜”,“缺乏明确的生活理想”,人物“显得苍白无力”。这些过于简单化的判定都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时代氛围,只一味功利化地强调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从田汉整个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来看,他善于塑造充满生命感性的“精神漂泊(流浪)者”形象,由此引发出孤鸿独飞的寂寥和伤感之情。但这种无可归依的漂泊和感伤并非作者的无病呻吟,他是把生命的困惑和现实的痛苦过滤成内心一丝轻淡的感伤,执着地表现对超脱于自我的美的追求。田汉的感伤是深深地烙印着五四时代和历史的感情标记。同时,戏剧的感伤基调和反抗的主题仍是并行不悖的,它充分反映出作品情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造性。正如有的论者分析指出的那样,作品中的“感伤夹杂在反抗的呼声之中,是包藏着反抗的火种的纸封”(李诃:《田汉前期的话剧创作》,载1957年第2辑《戏剧论丛》)。其实从整体上来说,以“人的觉醒”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就并非单质而是多元的。五四的时代情绪“一面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昂扬向上的时代最强音;一面却又是感伤,悲凉,颓废……情绪的笼罩”,其背后是“自我的否定,失落与寻找,彷徨中的追索”(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载1989年第3期《文学评论》)。正因为如此,剧本中反抗精神的题旨才能和感伤化的叙事基调统一协调起来,显现出“五四”特有的创作风貌。另外,《获虎之夜》的“感伤”风格作为新的时代情绪的艺术特征,与前一时期文明戏的低俗格调有着本质区别。文明戏阶段众多恶俗的“家庭戏”泛滥,看似以暴露旧家庭丑恶为主题,实际上是以低俗的私情为娱乐消遣,缺乏严肃的艺术态度。田汉的戏剧则是感伤而非靡废,哀颓而非堕落,以“精神至上”、“艺术神圣”为目标,因此也一扫文明戏向传统势力臣服的遗风,开创了富有现代性的中国话剧的新格局,这也是田汉为推动中国话剧现代发展作出的独特的艺术贡献。

  《获虎之夜》还表达了另一主题:对“爱与美的毁灭”的艺术思考。戏剧性在叙述魏、黄爱情时主要通过主人公大量的抒情独白来完成。在主体情绪的抒发中,梦幻般的爱的憧憬,超越世俗的精神之恋,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山野猎虎的故事,都渲染出作品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戏剧中充分展示出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性,对爱情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使爱与美上升到超越生命的高度,而它们的毁灭更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感。正是由于作者能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相辉映,《获虎之夜》才不仅是一部社会问题剧,更是一部传奇性与审美性交融的艺术作品。人们开始认识到,就像鲁迅塑造了一系列“疯子”的先觉者形象一样,“田汉决非将黄大傻作为一个现实人物来写,他笔下不过画出了一缕寄情之光,一团写意的云,一个诗的影子,借此渲染一种热烈而悲凉的‘美’”(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他与《咖啡店之一夜》、《苏州夜话》中塑造的飘泊者一样,沉浸在“爱之梦”或“艺术之梦”的憧憬中。但这一次无家可归的畸零人在美好爱情面前停伫下来,获得了情感的归依。此外,戏剧前半部离奇的猎虎情节的渲染,特别是人与虎在爱与仇之间的纠葛,使戏剧超出了日常世俗生活的平淡,更具传奇性。总之,人虎间的复仇,情人间的殉情,将令人惊骇的残酷性发挥到极致,戏剧从始至终节奏紧张,充满了扑朔迷离之感。

  张园撰

  参考文献:

  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陆炜:《田汉剧作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宋宝珍:《关于田汉南国戏剧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

  丁涛:《走近、走进田汉——读解田汉早期剧作》,《戏剧》1998年第3期至1999年第1期。

  朱寿桐:《论田汉的波希米亚式戏剧风格》,《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刘平:《寻找与时代的共振点——论田汉戏剧创作的美学追求》,《戏剧》2001年第2期。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