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0多岁的戏剧大师尤金诺·巴尔巴和75岁的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各自带着他们的国际团队在上海恢复了戏剧的神圣和庄严。无论是两位六十出头的欧丁剧场的男女演员主演的《盐》,还是来自中日韩三国演员上演的《李尔王》,均蕴含着收放自如的能量,充沛着震慑感官的审美。
在圈内人盛赞这两出剧目的同时,观众也对欣赏这两出剧目的“苛刻”前提以及对剧目的理解表示了质疑。
尤金诺·巴尔巴“献”《盐》
前提 每场只能容纳150人;手机必须关机,调成震动也不行;如演出中有人拍照立即罢演。
巴尔巴是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的传人,其欧丁剧团作为当今唯一一支数十年坚持以“质朴戏剧”的方法,在剧场里形成巨大能量场的剧团,受上戏邀请来沪时,引发圈内外观剧热潮。
可是,在上戏新空间上演的《盐》,只能容纳150名观众,排队入场时还要分成20人一组,以便计算入场人数。该剧有一个像窗帘布一样单薄的青色幕布。开场时,一位老年男演员负责手动拉开它。61岁的女演员罗贝塔 卡列莉身穿红风衣,扛着行李箱上场——行李箱一路漏出的盐在地上隐约画出一颗心的形状。全剧就是她一个人对消逝的真爱的追忆。当她回忆自己婚后成为娴熟的家庭妇女时,她在地上的一堆盐里,挖出一个酒精炉,一个玻璃杯,为自己烧了一壶红茶。当她得知爱人离去之后,能在两秒钟里从呜咽到嚎叫,嗓音可穿透屋顶。当她追溯失恋时的疯狂时,她把自己的脸不断埋入盛有冷水的面盆,再甩起长发。当故事讲完时,她把围巾解下换做头巾,重新包好头发,收拾妆容,喝完红茶,抱起箱子,走到接近幕布处时,天空洒下“盐雨”,几乎形成一道“白幕”,盐就这样砸在她身上。当大家以为剧终时,始终担任吉他伴奏的男演员,不知从哪里摸出一封女主角写给爱人的信,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盐。盐,就是爱情,既能提鲜生活,也是生活里的庸常。它既能陪伴家庭妇女,也能安慰永失爱人的痛心之人。
铃木忠志演绎《李尔王》
前提 请事先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再来。
在话剧中心可以容纳500人的艺术剧院上演的《李尔王》,是第十届当代国际戏剧节的重头戏之一,圈内外人士也慕铃木之名而来。该剧充满仪式感,演员均四肢发达,嗓音洪亮,是一台多年来未曾在上海舞台上可见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大戏。
舞台左边和右边,各有4扇2米高的黑格移门。在全黑的舞台上,侧光照着坐在轮椅上,衣衫褴褛的李尔王。他靠着赤足着地,缓缓挪到舞台中央。当他宣布要把城池分给三个女儿时,剧中主要人物齐刷刷从移门的空档处亮出一个个背影,数秒后,他们又像是经过军训一般同时转身面向观众,侧光使得他们一个个像是天神,而不是人。仅仅这个亮相动作,就让观众惊艳到倒吸一口冷气。每一位演员均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上场时一阵小跑像忍者,摆好姿势说起话来无需话筒,其能量就爆棚。就算是展现死亡,也充满着神圣的美——当三女儿被绞死时,身穿白色裙服的她伸展双臂躺在已经因受伤而匍匐在地的一位爵爷背上——她伸展的双臂看起来像是依然展开的翅膀。该剧演员来自中日韩三国,演员各自使用母语,并不影响他们的互动。而且,穿插其间的亨德尔的《广板》和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组曲,更令人物内心情感外化到澎湃。
只是,观众席里经常传出不合时宜的笑声。例如,李尔王因为误以为大女儿和二女儿忠诚,结果反遭她们制裁而变得疯狂时,有观众因为他疯和傻的动作,而笑得起劲。当被敌人戳瞎双眼的爵爷准备跳崖自杀,结果遇到的领路人是其儿子——他便使计让父亲在平地上往前扑,避免死亡还安慰他:“这是一个复生的奇迹”时,也有观众大笑,觉得这个情节很滑稽……
铃木回答观众提问
巴尔巴和铃木忠志,都是当下还活着的戏剧表演大师。他们运用的表演方法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呈现出戏剧自古以来就应有的庄重、神圣和仪式感——戏剧诞生之初,演戏之人,是神向人传递讯息的“中间人”。如果不是因为前有乌镇戏剧节,后有北京奥林匹克戏剧节,加上上海的三地联手邀请分担费用,他们及其团队未必能够成行。
在《李尔王》演后谈环节,铃木回答与观众提问,在境界上就有天壤之别。第一位观众问,为何中文字幕不打全?白发苍苍如老教授模样的铃木回答,其实这些演员都十分熟悉《李尔王》这个莎士比亚写的剧本。所以,他们之间,并不是听懂对方说什么再“接词儿”的,而是通过感受对方呼吸的节奏,和能量的传递,决定自己何时开口说。他们已经像足球队一样,彼此知道何时应该传球。在日本演出时,根本连字幕都没有。这是一出六国文化交融的剧目。英国莎士比亚的剧本,穿插德国亨德尔和俄国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及中日韩三国演员的表演……因此,建议观众事前看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了解剧情后再来。
第二位观众问,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能请铃木先生回答他心目中的李尔王是什么形象?铃木回答,“我不是来排演莎剧的,我是通过莎剧来展现我训练演员的方法的。”
第三位观众不太认同铃木以其方法展现这出剧。铃木回应说,“这只是戏剧观的不同。戏剧观不止一种。如果有人看了我的戏很生气,也没关系。”
该剧日前在北京上演时,也引发观众热议。确实也有不少北京观众没看懂或者不认同。还有人认为看戏不该“做功课”,就应该到剧场里“沉静下来”,看看自己能被打动吗——不过,这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彼此的文化背景要接近,文化态度要宽容,文化底蕴要深厚。我们不能总是让大师在剧场里现教ABC。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