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立陶宛的“哈姆雷特”绝不会让你睡着

2016-02-25 09:10:34来源:新京报    作者:陈然

   
最近两年的戏剧界都在为了一个名字而疯狂:莎士比亚。2014年是莎翁诞辰450周年,眼下的2016又是其逝世400周年。不仅大大小小的戏剧节、剧院、剧团几乎都把莎剧的创排当作头等重要的生产任务,观众也习惯了舞台上一出出莎剧走马灯地演。

1.jpg
导演奥斯卡·科尔苏诺夫将故事情境植入他熟悉的剧院化妆间,用九个化妆台完成一部曲折离奇的丹麦王子复仇记。

2.jpg


  最近两年的戏剧界都在为了一个名字而疯狂:莎士比亚。2014年是莎翁诞辰450周年,眼下的2016又是其逝世400周年。不仅大大小小的戏剧节、剧院、剧团几乎都把莎剧的创排当作头等重要的生产任务,观众也习惯了舞台上一出出莎剧走马灯地演。于是,刚刚送走了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9小时鸿篇巨制的《亨利四世》(上、下)与《亨利五世》,下周另一部值得关注的莎剧即将接档上演。这就是2014岁末曾在戏剧奥林匹克上征服了一批中国业内观众的立陶宛版《哈姆雷特》。3月3日至3月6日,该剧将重返北京,在解放军歌剧院演出四天,随后前往上海和广州。


  3月3日,记者将邀请6位读者观看这部口碑好戏。


  前情2014年在北京猝不及防地火了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东岸国家,并非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大概唯一能引人联想的也就是篮球了吧。说起立陶宛戏剧,不仅普罗大众闻所未闻,国内戏剧界人士都不免陌生。这个OKT剧院就更是名不见经传了,为什么请来的不是“某某国家剧院”呢?而与观众唯一的联结也就是他们要演的《哈姆雷特》了。


  所以,在2014年的戏剧奥林匹克上“邂逅”这部戏,多数人的反应是惊喜与惊讶,连连感叹,原来立陶宛的戏剧这么厉害。《哈姆雷特》在北京的首演夜,猝不及防地火了。谁能想到,一部来参加文化交流的外国戏,第二天居然吸引来黄牛党哄抬票价。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此前大名鼎鼎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三部历史剧,演出前票房形势一片大好,中场休息后就有人陆续退场,有人买了三场看了一场就想把后面的转手。倒不是说这两部戏不好,毕竟莎翁历史剧对非英语观众而言剧情不那么耳熟能详,人物和线索又繁多,难免导致接受门槛稍高。


  但是,立陶宛这部《哈姆雷特》,无论是第一次看这部戏,或第一次看莎剧,还是莎剧的行家、见过数不清版本的《哈姆雷特》,它都依然值得观看。


  揭秘这部戏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哈姆雷特》的剧情在此不用赘述,古往今来的戏剧导演们面对这个经典文本,总是从各自不同的人生观、艺术观、文化背景去切入故事,以联结当下观众。大导林兆华以“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解读该剧,让剧中角色在不同的时刻变身“哈姆雷特”;德国先锋导演奥斯特玛雅的“哈姆雷特”则不是“装疯”,是真疯。到了立陶宛版《哈姆雷特》,演员出身的导演奥斯卡·科尔苏诺夫,将故事情境植入他熟悉的剧院化妆间,用九个化妆台完成一部曲折离奇的丹麦王子复仇记。


  化妆间是演员与角色的转换之所,演员在这里上妆、默词,等候自己变成舞台上的另一个人。我们都听过“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的故事,而当一个演员望向镜中之人,他/她是否在某个时刻感到恍惚?


  在《哈姆雷特》的开场,导演设计了这样的场景:演员们身着白衣背对观众,坐在化妆台前,镜子映出他们作为演员的本来面容,也映出他们身后的观众。他们对着镜中人(演员/观众)不停地发问:“我是谁?”将观众也拉入戏剧的场景中,戏也就此开场。与此呼应的是戏的结尾,六条人命丧生的血淋淋的凶案现场,导演让已经死去的人重新回到化妆台前卸妆,在观众眼前完成从角色过渡回演员的身份转换。


  三个小时的立陶宛《哈姆雷特》是酣畅淋漓的。导演如施展魔法一般对文本进行了裁剪,最大的改动是在奥菲利亚,这个在原剧中很没有存在感的“女主角”在此版《哈姆雷特》中成为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精彩的人物。奥菲利亚和哈姆雷特首次在剧中见面的“花园幽会”一场,导演让国王、王后、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手执鲜花在化妆台的上方偷听,并讲出原本应该在两幕之后奥菲利亚葬礼上才说的台词。中戏教授沈林曾撰长文分析此处改编是如何的“神来之笔”,不仅使原剧节奏加快,更对应了后续情节,让此后葬礼一场成为全剧高潮。


  【记者手记】


  其实要说立陶宛《哈姆雷特》在解读上有多么别出心裁倒也未见得,“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在戏剧中被提出也并不鲜见,毕竟把这出经典故事改得更加惊世骇俗的大有人在。我在想,也许这个版本之所以打动观众,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之外,还是在于重新让我们去思考经典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谁说《哈姆雷特》的故事已经过时了呢?这个犯了拖延症的年轻人优柔寡断三个多小时终于报仇雪恨,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导演科尔苏诺夫恰恰认为,哈姆雷特的问题并不荒唐,一切问题的答案也未必确定无疑,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