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仡佬族舞蹈《心心结》获优秀作品奖

2013-10-22 11:41:55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一棵神树矗立在舞台中央,一群仡佬族青年男女翩翩起舞演绎一段爱情故事,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划过时间的长廊,久久回荡在央视大厅……

  领舞的青年男女把一条红布虔诚地系于神树之上,倾诉爱情的誓言。神树下,一群舞者以手势和身姿作波浪翻滚的河流,以仡佬族山歌为曲调的音乐伴以流水声,淳朴而靓丽的仡佬族青年在神树下欢快起舞。高亢的劳动号子“嘿着,嘿着,嘿——”震人心魄,呈现出仡佬族人劳作的场面……

  一支浓郁的民族舞蹈,浓缩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舞蹈《心心结》分为“祭红”、“洪渡河”、“庆”三个乐章,表现了仡佬族对自然的崇拜;表达了仡佬族青年对忠贞爱情永恒的追求和向往;展示了仡佬族人坚韧不屈、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

  这是仡佬族舞蹈《心心结》在中央电视台激情绽放。10月15日晚,这部由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创作的舞蹈,在“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群文·群舞组决赛中精彩开赛,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评委的好评。

  现场的点评专家,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志涛教授高度赞扬了《心心结》:“《心心结》是西南地区仡佬族的舞蹈,仡佬族的舞蹈我们还真是很少见。这里面最主要的动作,在基本体态脚上的动作很多,还有舞者之间手握着手……虽然对于动作的来源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根据这个动作而创演出来的一个爱情故事,印象深刻。而且他们编排得很讲究,接近专业水平。”

  任何一个来自民间的舞蹈,一定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独特的自然风景、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

  据《心心结》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龙奎介绍,这支舞蹈取自仡佬族的一个关于鹰下蛋,然后吃了蛋生孩子的传说故事;舞蹈里有一个葫芦在水上飘荡,这跟当地洪渡河的仡佬族文化有渊源。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仡佬族是贵州土地上最早的土著民与拓荒者。早在殷周时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开荒辟草”,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和努力。舞蹈《心心结》中有他们艰难爬山过程的动作(跪地),筚路蓝缕,这反映了仡佬族本身的历史心态。仡佬族住区大部分地处贵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称“跬步皆山”,真可谓“开门见山”。仡佬人居住在石旮旯,生产、生活、人际交往,一代又一代地回旋于环境险恶的山谷之间,交通极为不便。高山深箐,炼就了仡佬人吃苦耐劳的品性,也使仡佬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和世世代代的呻吟企盼。他们生长在山旮旯里,走路的姿态自然不同于在平地行走,所以艰难爬山的舞姿正反映了他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洪渡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的一级支流,在务川境内干流全长125公里,占洪渡河全流域的58%。洪渡河作为仡佬族的母亲河,养育了全国近1/3的仡佬族人口(仡佬族总人口57.94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发展的历史。《心心结》的舞者以手势和身姿作波浪翻滚的河流,便是象征洪渡河的舞蹈语汇。

  距务川县城东6公里处的大坪镇,清澈的洪渡河从山间穿过,几块巨大石峰拔地而起,这就是“九天母石”,是仡佬族的发祥地。万物皆有生命,崇敬自然生命也就是珍视个体生命。仡佬族以祭石为主,丹砂就是从石头里提炼出来。采砂炼汞成为了连接仡佬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桥梁。

  在舞蹈《心心结》中,就有跪地、敲打的动作,即挖山采矿,这个民族与石头对话。祭石表现了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的传承,和石头打交道,就要比石头还要硬,这种精神通过爱情达到永恒,因为爱情的主题是永恒的。

  在服饰上,舞蹈表演者背后的衣服很长,这有利于仡佬族人种地的时候弯腰不晒背,冬天还可用来垫在石头上坐;而衣服前后则有特别的字符——“务川大贰”,这是务川自治县广泛流传的一种娱乐纸牌,称为“仡佬牌”,其字符极具美感的书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仡佬族同胞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并且,全世界一样都知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但以这样的形式表现的不多。这种服饰的元素是仡佬族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形象。

  据《仡佬族简史》记载:昔日,仡佬人无论男女老幼皆赤足,或着草履,往返于茅草杂木丛生的小径上,常常负重穿行于崎岖陡峭的山道上。人们为便于在遍布荆棘与碎石的山路中行走,每日用烧热的桐油擦脚,以增原脚底的硬皮。

  而舞台上《心心结》的舞者皆赤脚,这与民族的历史相关联,同时反映了编导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2011年5月,孙龙奎第一次到务川采风。在仡佬族村寨,走访了许多民间艺人,他看了当地的婚丧嫁娶习俗和祭祀活动。热情好客的仡佬人给他讲述了许多传说故事,如《人皇制人》、《洪水朝天》、《阿仰兄妹制人烟》等。从他们的生活中了解到他们的性格,他们喝酒豪爽,唱歌的声音比较特殊,充满了野性,那是一种自信的张扬,欲把自己生命的东西宣扬出去。

  在舞蹈《心心结》后半部,编导运用了大量的农耕文化元素。青年男女在田间劳作,女青年们挥镰割谷,12个小伙子分为三组,每4人组成一个四方,表演了拌桶打谷,欢庆丰收的场面。“拌桶”是早期用打谷子的农具,一个四方木桶,在木桶的三边围上竹编桶席。通常,两个壮劳力,对角站着,双手抱住一把割好的稻谷在空中抡个半圆,使劲朝拌桶沿摔去脱谷,打谷时的节奏由慢转快,声音由闷响到渐渐变弱。打谷子的口决是“两扑三翻”。在欢快的打谷子中,精彩的舞蹈渐渐进入尾声。

  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在于其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创新性。舞蹈《心心结》运用典型的仡佬族文化符号和仡佬族民间舞蹈语汇,采用该地区的山歌音乐元素,撷取“开荒辟草”时仡佬人的生活片段,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仡佬族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如果说舞蹈是流动的雕塑,那么《心心结》无疑是仡佬族流淌的诗歌。

  本届舞蹈大赛分为少儿舞蹈组、群文群舞组,以及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与当代舞等4个院团组,共六个组别。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是全国性的舞蹈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作为唯一的全国性电视舞蹈大赛,大赛以其权威性、丰富性著称。

  据贵州舞蹈家协会主席、贵州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沈毅介绍,《心心结》是贵州省唯一一个进入决赛作品,并从全国600余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走进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决赛,实属不易。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心心结》民族的代表性,仡佬族的作品比较少;二是编导的创意,反映民俗民风、爱情主题与崇尚自然;三是群众文艺,演员们都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热爱舞蹈,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民族。沈毅在演员们上台前时说:“你们是来展示仡佬文化的,你们代表了仡佬族、代表了务川、代表了贵州。”

  来自仡佬族的编导、务川自治县文化馆馆长文伟说:舞蹈《心心结》演出圆满成功,与全体舞蹈演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分不开。领舞代芹(仡佬族)今年31岁,已是一个5岁儿子的母亲。接到本次表演任务后只有20多天排练时间,为了抓紧时间练好每一个舞蹈动作,她经常很晚才回到家里,儿子常常得不到照顾。由于训练强度大,她的身体多处受伤,满怀着对仡佬族舞蹈的热爱,她坚持了下来,让每一个动作都趋于完美。还有务川县环城中学的语文老师周小雪(仡佬族),今年30岁,她本来不是学舞蹈的,由于对仡佬文化的热爱,很吃苦地按照老师的舞蹈动作要求学习,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往返于县文化馆参加排练。

  在整台舞蹈中,为了表现仡佬族“开荒辟草”的精神,舞蹈中有大量的跪地、甩头等灵动的舞蹈语汇与动作要求。在高强度的排练中,90%以上的演员的膝盖在跪地时难免磕伤,由于没时间疗伤,有的甚至感染化脓。他们的脊椎也在反复的甩头动作训练后开始疼痛,经常抬不起头、直不起身。但他们本着对仡佬族的热爱之情,都坚持下来了,让自己表演的舞蹈充分表现仡佬族的自信。

  为期一周的“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于20日晚落下了帷幕,《心心结》最终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心心结》用舞蹈故事化地呈现仡佬族传统文化,第一次在央视的舞台向全国亿万观众展示了仡佬族文化。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舞者,他们每跳一步,每喊一声,都表达了对仡佬文化和对舞蹈的热爱,他们在传承的舞台上挥洒自己婀娜、矫健的舞姿。

  文化大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据务川自治县委宣传部长向海燕介绍,《心心结》赴京参加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保障演出顺利给予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务川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创作,挖掘打造民族民间文艺题材,通过举办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培养和历练人才。经过努力,多个文艺节目在省内外获奖,并赴国外演出。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