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空政文工团创排的大型红色经典舞剧《红梅赞》将于8月6至9日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用现代舞蹈的形式和现代装置艺术重新解读观众耳熟能详的红岩经典,有望使这部舞剧成为今年暑期“点击率”很高的一部舞台作品。
记者专访了《红梅赞》的总策划之一,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孙天卫,他进一步从舞美方面解读了这部求新求异的红色题材作品。
强烈的意象符号
与同样是红岩题材的经典歌剧《江姐》不同,《红梅赞》实现了一个“现代舞剧”的概念。《江姐》采用了极为写实的风格:码头、联络站、审讯室等场景都十分逼真。但《红梅赞》则着重用概念化的手段营造一种氛围、情绪和感受,设置了特定的舞美符号。
全剧舞美可谓简洁到了极至,一排铁链、一组铁栏、一扇铁门构成的三元素不仅把整个舞剧的时空变化、故事情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且内涵极为丰富。
每一个场景的变化都是跟随着舞蹈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与歌剧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非常现代的一种理念,也正是因此该剧获得了第十届文华奖舞台美术奖。
一场装置参与的行为艺术
剧中的装置不仅是舞美和道具,还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使整部舞剧成为了一场装置参与的行为艺术。
在舞剧的开篇,一排由270根铁链组成的帘幕自空中缓缓而下,一幅革命烈士群像的浮雕长卷被投影其上,红绸在上方飘舞,寓意了烈士们的鲜血、热情、意志能够将狱中的痛苦掩盖。
在孕妇和小萝卜头赴刑的一段舞蹈中,一组铁栏的设置产生了特殊的舞台效果,更将这个元素用到了极至。铁栏不停地在舞台上转动,一边代表男牢、一边代表女牢,将狱友们对小萝卜头依依不舍的艰难送别,通过巧妙的空间装置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全剧最高潮处,一扇超大型铁门几乎占据了观众的全部视觉,这个高7.5米、宽12米,重达2吨多的大门营造出的效果颇为超现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如比萨斜塔般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让人不免产生即将倒塌的错觉,预示着敌人的力量虽然十分强大,但是他的命运必将走向死亡。当大屠杀展开,这扇大铁门在两秒钟内轰然倒下,所有死难的烈士都冲到铁门之上,强烈的象征意向带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
曾有专家评论说,在《红梅赞》中舞美是第二个演员,同舞者一样在表演,在叙述着故事。
黑白电影般的灯光语言
《红梅赞》中使用了大量的单纯白色灯光配以灰色和蓝色,仿佛一个黑白电影一般。在剧中,灯光会随着舞台装置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是变化的仅是灯光角度与强弱,而颜色上却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这和当今的许多舞剧的灯光风格大相径庭。孙天卫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表现剧情切入的感悟、外化的情绪发展,在这里灯光是有语言的,会随着剧情、音乐的节奏而变化,这也与别的舞剧极为不同。”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