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芭蕾舞团最新创作的芭蕾舞剧《卡门》前不久在英国格拉斯哥进行世界首演,5月22、23日,这部舞剧就将联合另一部新作《喜从天降》在上海大剧院献演。昨日,舞团艺术总监阿什利·佩吉偕两位主演在沪亮相时表示,娱乐和挑战观众同等重要,可以让从未接触过芭蕾的人爱上芭蕾。此次,两部作品都把音乐的运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用音乐塑造出舞蹈形象。
《卡门》:
通过卡拉斯的声音塑造
《卡门》是中国观众相当熟悉的作品,不过,苏格兰芭蕾舞团的创新解读还是为其提供了值得一看的理由。男主角何塞的扮演者相当瘦小羸弱,如十七八岁的少年一般,全然不是以前壮硕军官的模样。对此,佩吉回答说:“这是我有意挑选的。剧中的军官相当年轻,没有多少生活阅历,脆弱、敏感,却很受女性欢迎,仅凭这一点就给了他很大自信。但卡门的背叛让他从自信到怀疑到嫉妒直至崩溃,正是年轻导致了他最后的疯狂情杀。” 佩吉认为,这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外在表现是最复杂的。
此外,卡门一角的“角色进入”很有意思。编导阿什顿并非先从肢体出发,而是直接从作曲家比才的音乐入手。“在与卡门的扮演者开始合作的第一天,我们就与卡拉斯(Maria Callas,已故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的专辑一起工作。她的声音美妙至极,我由此让我的演员知道,事实上,卡门并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仅仅是一个吉卜赛人,一个幸存者,而且性格非常刚烈,还有着非凡的力量,这点你可以通过卡拉斯的声音判断出来。”
《喜从天降》:
想要逃避却仍有渴望
“人们在离开剧院时,不禁放声大笑却又眼含泪水。”这是英国先驱者报对《喜从天降》的现场描写。《喜从天降》取材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流行音乐和电影,其原作者是已故美国鬼才剧作家丹尼斯·波特,他生前谈到为何在《喜从天降》中使用流行音乐时说:“流行文化是某种东西的内在产物,那种所谓的低级歌曲实际上与《大卫诗篇》这样的圣歌都有某种联系。” 佩吉正是以这样一个大剧作家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了同名舞剧。
“每首歌都讲述着一个小故事,他们表面轻松,内心悲伤,这和上世纪30年代的背景息息相关,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挣脱的欲望。” 佩吉告诉早报记者,“当时的很多歌名都和天气有关,比如《三月风》、《四月雨》、《用阳光涂抹白云》等。我们的主体故事也和雨有关,人们拿着一把伞,举着挡雨,但反过来却像个大口袋可以接钱,这说明想要逃避的他们还是有着一种渴望。”
麦克唐纳为佩吉准备了富有热情的上世纪30年代的服装,“我们剧中的这些夫妇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是那些歌曲的一部分,有种逃避的感觉,这要通过服装来展示。”
(编辑: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