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鳌鱼舞动盛世繁华

2009-02-01 11:22:39来源:    作者:

   

  番禺沙涌数百年来流传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鳌鱼舞

  广州番禺石碁镇沙涌村,数百年来,世代相传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鳌鱼舞。

  约600年前,这条村庄的先祖跟随军队,踏上南海之滨这片沃土,开始了沙涌村数百年的文明史。他们缅怀故土,将故乡习俗带到岭南的土地上,形成独特的鳌鱼崇拜文化。

  斗换星移。如今,这座村庄正随着这个城市一起成长,纵然沧海桑田,但精神深处对先祖的敬意却不曾消减,它一直保持着鳌鱼舞这种古老仪式,祈愿吉祥有余、天下太平……


  鳌鱼崇拜绵延数世

  今日沙涌村,已像岭南地区不少村落一样,建起很多小楼,昔日田园绿野被川流不息的马路所代替。但关于先祖的史迹,纵然年代久远,在沙涌人心中依然清晰。

  今年65岁的江炳贤,曾是沙涌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沙涌鳌鱼队队长,他告诉我们,如今沙涌有江、幸、胡三个姓氏,其中以江姓为大族。沙涌江氏祖籍浙江奉化丹桂乡,他们的村子叫金鳌村。明洪武初年,沙涌江姓始祖跟随明朝大将廖永忠、朱亮祖的军队,进兵广东。平息战事之后,朝廷将入粤某部明军编为“九屯”,屯守在番禺沿海。沙涌村一带正是明代这些“军垦兵团”中的一屯。

  江浙将士客居异乡,对故土仍怀着深深的眷恋,他们将故乡对鳌鱼的敬意与记忆也一并带了过来。鳌鱼逐渐变成沙涌村村民眼中神圣的“吉祥物”,对它的崇拜延续数百年。

  在江炳贤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沙涌村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广琚江公祠。据这里的老人说,这座祠堂约建于清康熙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渐行渐近,祠堂头门四根花岗岩柱上的四个鳌鱼木雕逐渐清晰起来:它们似是正在海里遨游,头像极威武的龙,双目圆瞪,威风凛凛,张大的嘴巴里,含着一颗硕大的龙珠,鱼身凹凸有致,那是层层排列有序的鱼鳞。

  “以前建房子时,有钱的人家会在屋脊两端塑鳌鱼以装饰,即使每年演酬神戏时建的戏棚顶也要装饰鳌鱼。村里还曾有过一座文昌塔,里面有一个脚踏鳌鱼的魁星,小孩入学前必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前来祭拜它,祈求小孩读书聪明长进。”江炳贤向记者解释道。


  “出会”习俗古朴神秘

  除了有形的鳌鱼物像,沙涌村先祖也把老家的鱼灯舞带到了南国这片土地上。沙涌村村民在此基础上,根据一个关于鳌鱼的美丽神话故事,创造出独特的鳌鱼舞,连同那万人空巷的“出会”风俗,延续数百年,带着古朴而神秘的地域色彩。

  舞鳌源于美丽传说

  鱼灯舞起源于渔民的祭祀仪式,意为祈祷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沙涌鳌鱼舞也包含着村民祈求美好的愿望,而舞蹈的内容,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
[NextPage]

  相传远古时代,鲤鱼想跳过龙门化为金龙,但是它们偷吞了龙珠,变成鳌鱼,只能终日遨游。

  某日,有一个书生上京赴考,途经女儿国遭到女妖戏弄,后在鳌鱼的帮助下逃出生天。获救后书生高中状元,在拜见皇帝时,他正好站在金銮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独占鳌头”的成语由此而来。后来书生变成了天上的“文魁星”,为报答鳌鱼,他重临大海,为鳌鱼点化成仙。文魁星与鳌鱼自此结下不解之缘。

  江炳贤介绍,昔日鳌鱼舞便是根据这个故事进行演绎,包含有出洞、擦鳞、吸茜、交尾、散卵、戏水、打滚、跃龙门等程式。

  九年才办一次鱼灯盛会

  根据老一辈沙涌村村民回忆,昔日人们会舞鳌鱼盛装出游,又叫“出会”、“鱼灯会”。这个独特的风俗取“九”字的意头,每九年才举办一次。

  建国前,“出会”是沙涌村一件大事。“出会”大多在农历三月举行,历时三天,那是异常盛大的巡游。人们举着大文锣、罗伞、头牌、大丹旗开路,后面跟着便是主角之一:鳌鱼。它们按照程式表演各种动作,其中有一个脸涂黑色、上身赤裸、穿长裤打脚缚的“魁星”,左持墨斗,右握朱笔,常做翻筋斗、金鸡独立等动作,穿梭在鳌鱼中作为引导。簇拥和跟在鳌鱼后面的,是五光十色的鱼灯,还有各种各样的“色队”(即由群众扮演各色历史和传说人物巡游)。

  沙涌村舞鳌鱼“出会”的习俗在珠三角一带村庄很有影响力,它一度停办,直到1985年才重新恢复,但由于各种原因,时间变作不定期。


  新版鳌舞服饰更华丽

  如同“出会”的习俗一样,如今沙涌村鳌鱼舞的表演没有固定的时间,通常会在“出会”、逢年过节、喜庆盛典时起舞助庆。在采访过程中,碰巧鳌鱼队在沙涌村文化中心盛装进行排练,我们幸运地观看了一次鳌鱼舞表演。

  舞台绚丽的灯光亮起,烟雾弥漫中,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声,十只斑斓夺目的鳌鱼欢快地鱼贯出场。那一群活泼灵动的鳌鱼,时而昂头吸水,时而侧身飘游,时而起伏有致缓慢前进,时而如漩涡般急剧旋转,鱼嘴一扇一合,鱼鳃、鱼尾随舞而动,急缓交错,灵活自如,像极一群在海中自由自在遨游的鱼儿。

  仔细观察步伐,主要以南派武功的马步为基础,其中穿插运用弓箭步、麒麟步、碎步等步法。根据音乐的跌宕起伏,舞者的步伐时而整齐划一,时而分散舞动相互配合,令人暗暗叫绝。这套鳌鱼舞只有短短五分多钟,却令在场观看的人深深着迷,结束后,纷纷起立拍掌喝彩。

  石碁镇文化站负责人张珠就在我们身边,他向我们介绍,建国后,在文化部门的帮助下,沙涌鳌鱼舞一系列的动作元素被提炼美化,搬上舞台,并不断进行整理、加工、改编,如今所看到的是最新版,与旧版有很大不同。

  旧版演绎了书生与鳌鱼的完整故事,长达十多分钟,用粤曲《雁儿落》衬托书生跳海,并糅入风雨雷电的声音效果,用广东音乐《得胜令》衬托书生高中的表演。而新版贯穿表演的是锣鼓乐声和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故事性有所减弱,主要突出力争上游、独占鳌头的意味,但服饰道具更华丽,舞蹈编排更流畅,更具观赏性。

  2000年,民间文化深厚的沙涌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目前鳌鱼队队员正在加紧练习新版鳌鱼舞,希望它能更好展现这一传统民间舞蹈的风采,从而使它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谢何志丰提供部分原始资料)

  扎鳌鱼最快一个月

  沙涌村村委会大门旁边有一间水泥平房,那是沙涌村鳌鱼队的工作室。

  在室内略显昏暗的光线中,一个满头银丝的老人家正专心致志地制作着一具鳌鱼模型。江炳贤说,老人家今年已经90多岁了,双耳失聪,但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停止制作鳌鱼。

  扎制鳌鱼并不容易,村民们要把竹子砍伐回来,削成一片片长长的竹篾,扎成鳌鱼的骨架,钩以铁丝、弹簧,然后糊上纱纸,着色彩绘,饰以绒球、闪片等,一条鳌鱼才制作完毕。扎制一条鳌鱼,即使是熟练的艺人,最快也要一个月。“葵扇尾的是雄鳌鱼,鱼身以红色为主,用金线勾勒鳞片。芙蓉尾的是雌鳌鱼,鱼身则以蓝绿色为基调,勾勒银线。”江炳贤指着地上五彩斑斓的模型向记者介绍说。

  昔日鳌鱼笨重,动辄二三十公斤,给表演者造成很大负担。后来,村民不断对“鳌鱼”进行改良,用纱纸替代厚纸皮,大大减轻了重量,先是降到15公斤,如今再降到约7.5公斤,鳌鱼变得越来越轻灵了。

  但这样会不会影响坚固度?江炳贤否定我们的疑惑,“关键在于鳌鱼的头部,我们做得很结实,表演时踩上去都没有问题。另外,鳌鱼的鳃和尾巴以前是不能摆动的,后来我们进行了改进,鳌鱼变得越来越灵活了。”江炳贤笑着说。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