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王海鸰:写作是戴镣起舞

2015-04-24 15:26:52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

   

王海鸥(图片来源于网络)

  采访者:刘雅麒

  受访者:王海鸥

  1 你被称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刻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王海鸰:失败更易使人反思警醒,我的爱情婚姻生活不顺。客观原因是在海岛待时间太久,十六岁入伍上岛,三十岁方才离开,接触人有限。主观原因是择偶观有问题:一定要找个比自己强的,追求才华追求地位追求超群出众。完全是少女心情,是不了解生活复杂性产生的天真,是普遍存在于女人中间的虚荣。靠别人证明自己抬高自己,企望把自己的人生搁别人肩上,这是很多女性易犯的错误,我是其中的一个:外在条件至上,其他方面好说;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对方,或者为对方改变自己。当然这种改变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有前提,双方或一方必须非常年轻,年轻才有弹性有可塑性。

  我结婚时三十五岁了,思想方法兴趣爱好已然定型,婚后发现对方也是如此。同时发现的是,我们之前有着种种的重大不一致,把这些不一致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人生观。不是说谁对谁错,不一致罢了,夫妻无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我的婚姻生活很短,留下的思考较深。

  2 你眼中好剧本的标准是?

  王海鸰:给观众的要比观众知道的稍多一点。现在跟制片方谈剧本,制片方说得最多的话是:观众都是些什么人?这些人喜欢看什么?这种研究有必要,方法待探讨。观众是什么人——什么人由什么剧决定而不是相反。喜欢《古剑奇谭》和《北平无战事》的不会是一拨人,创作者跟在观众屁股后面跑没有出路。最好的方法,我以为,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所擅长的生活创作,吸引、培养属于自己的观众,避免在收视率的喧嚣中迷失自我。

  3 你从事编剧工作,接触过很多导演、演员。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位导演或演员是?

  王海鸰:我合作的第一个长篇电视剧导演是杨阳,合作剧目《牵手》。《牵手》因内容涉及“第三者”拍摄极其不顺,有一次都要建组了投资方突然撤资,剧本辗转几年方由央视影视部投拍。出乎意料,播出时反响颇大,那些日子主创们天天热线联系互通兴奋喜悦。但很快,兴奋喜悦里悄悄涌动起一股暗流。

  这现象广泛存在于每个领域,简单说:同一战壕的战友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如何分配胜利后的功名?对电视剧来说,接下来是各种评奖,而照惯例,编剧、导演这类重要奖项不会集中给到一部剧身上,战友瞬成对手。那些日子我心总是惴惴,看到哪篇报道突出导演忽略编剧,就不快就沉重,对评奖来说,媒体舆论导向很重要。直到有一天,一份影响颇大的报纸登出了标题为《杨阳挽救“牵手”》的文章,让我预感到了这场秘而不宣的博弈的结果。结果是,当年飞天、金鹰电视剧评奖《牵手》剧集、导演、主演全部获奖,编剧颗粒无收。自此,我和杨阳不来往。一次,《牵手》责编吴兆龙请我跟杨阳吃饭,着重说颁奖时杨阳在发言中特别提出感谢编剧。我毫不客气地回绝:先把别人踩进地里,再在墓前献上束花,有意义吗?

  多年后,我和杨阳在一次活动中相遇,我们同时向对方打了招呼,那一瞬间,我心里只有久违的亲切。并不是淡泊了名利——本是名利场中人,名不为人所知先就是一种失败——而是,那时我早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缺乏移情能力。我只能体会自己为剧本创作从无到有殚精竭虑的辛苦,却没能力站在对方角度想对方付出了什么。剧本下马后杨阳一直不放弃到处找投资,这过程得有多难甚至是难堪?拍摄制作过程中导演如果不是同样的殚精竭虑,剧本怎么可能得到优质的呈现?我们都尽了全力都做得不错,两相比较,我的工作纯粹,她的付出要繁杂得多。

  4 你一直没有放弃纯文学写作,为什么?

  王海鸰:如果把写作比做戴着镣铐跳舞,那么纯文学比之剧本,镣铐要轻得多得多。如果有条件,谁都希望自己身心获最大限度的轻灵自由。剧本写作要做各种必须的妥协,资方的,表现形式的,政策的,导演演员的,但,收益多。有了钱就能够任性一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纯文学写作。它可以把我经历的一切转化为财富,艰难顺遂悲伤喜悦痛苦欢欣……可以让我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娱乐,旅行读书观影逛街聚餐八卦……回头想,我对生活能够一直充满激情兴致勃勃,很大程度上仰仗的是纯文学写作。但近几年要暂时放一放了,需集中时间精力带儿子一起写剧本把他培养出来,让他先有一门谋生手艺,尔后,他养家反哺,我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纯文学写作——首先,把沉酿心中许久的那本书写出。

  5 你觉得为什么你的剧大家喜欢?

  王海鸰:过奖了,也有大家不喜欢的呢,只不过大家容易记住喜欢的,观众终究还是厚道。大家喜欢的那些剧如《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新结婚时代》等,我想大概首先是涉及了一个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通的领域:婚姻爱情。但最重要的是,我对剧本创作的态度如同对文学创作:尊重生活,直面自己,深入开掘。我相信观众识货,相信人人相通。带儿子写剧本后,创作领域宽了许多,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于我们双方是极好的互补。

  6 你认为当下中国影视编剧面临的困境是?

  王海鸰:电影编剧和电视编剧的生存状况又有不同。我感觉国内电影对编剧依赖过小,像“百花奖”这种重大奖项多年来居然不设编剧奖。很多导演、演员说起来对剧本求贤若渴,但剧本真到他们手上,会很自信地大杀大改。电影剧本短,三五万字,短就决定了可随时随便谁都敢推倒重来。而外行修改剧本的长期结果是,编剧的创作积极性受挫,同时,生存艰难。相比起电影编剧,电视编剧工作要稳定些,辛苦是辛苦,总好过电影编剧有一单没一单的状态。前几天跟一个青年导演聊,他谈到了没剧本的被动,半开玩笑道,对他们导演来说,如果自己媳妇能写剧本,是最好的了。可见哪个行当都不容易。既然相互依存更需相互尊重,隔行如隔山,好的制作方应善于榨取每个行当每个行家的智慧使其各司其职,而不是由话语权大的人去越俎代庖。影视生产的先后顺序决定了剧本会被改动,不是不能改,但不能以为是个人就能改,以为会说话就会写字儿。从口到笔,那是一个职业。[NextPage]

  7 年轻时在海岛当兵的经历,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海鸰:先介绍一下我们那个岛。四面环海,通往陆地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船,每遇大风,巨浪咆哮拔起一连数日,风停之后还有涌,十天半月无法通航是常事,驻岛部队生活供给常会因此切断,淡水都得靠船运输的深海小岛部队更苦。生活上的苦我不在乎,那是一个以苦为乐的年代环境,我在意的是交通不便带来的封闭和单调。

  部队生活紧张劳累,劳累的只是身体,没有书读资讯很少,精神发育如同肉体发育需要营养,那时我常感大脑营养不足的饥渴。美妙如童话的时刻也多:秋季,傍晚,来自八方捕捞对虾的渔船云集码头,我们在各个渔船上跳进跳出跟渔民们讨价还价。不要鱼,不要虾,只要螃蟹。螃蟹水产不收购,冰冻了没人敢吃,活着运出去当时没这个条件。水产不收购渔民们就会卖得便宜, 最便宜时我曾跟他们讲价讲到螃蟹七分钱一斤。回到宿舍,点上小煤油炉,将螃蟹用脸盆煮,上面扣一只脸盆做盖。随着水温上升,螃蟹将脸盆抓得咔咔作响,需要人将上面的脸盆紧紧按住。煮好了,就着盆吃,另一只盆吐皮儿用,两三个人一晚上就能吃出一脸盆的皮儿……还有海上那豪华得令人窒息的月亮,还有岛上无风时的静寂,彻底的静,静得仿佛整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你……至今我喜欢安静,喜欢纯粹,知识结构偏窄,不知这跟海岛十四年生活影响有没有关?照理说是有关的,只是无法求证。

  8 你怎样看待名和利?

  王海鸰:基本态度是:有追求,更有底线。

  9 你对故乡的情结?

  王海鸰:十六岁那年,我穿一身没有帽徽领章的新军装从山东蓬莱乘登陆艇进长岛。还记得那天的海是浅灰色的,海面平静,如一块巨大的玻璃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没有人告诉我没有人知道我将要去的地方是我父亲的出生地。父母孩子多,工作忙,对我们难有现在家长对孩子的那种周到和交流。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我的老家是哪里,父亲母亲来自何方。当兵几月后父亲才在信中告诉我,他出生于长岛,长岛是我严格意义上的故乡。当年,父亲参军离开了它,几十年后,我参军回来。十六岁到三十岁,故乡长岛是我青春的见证。父母给我们取名中间都是“海”字,我给儿子取名为“鸥”。鸥是海的孩子。

  10 儿子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王海鸰:昨天下午我参加一个活动,回来很晚。到家时儿子在他房间床上躺下了,但不睡,等我,直听到我安全进家才放心关门睡了。我房间的窗子窗帘他已提前关好,台灯开着……曾经我很想要一个女儿,从切身体验认为,女儿对父母更体贴细腻。现在庆幸是个儿子,儿子既可做到女儿的孝顺,还能有女孩儿难以企及的强大。儿女不孝是父母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得算是个成功的母亲。沉酿我心中的那本书,想写的就是这一块我生命中最重的部分。

  11 什么时候你感到幸福快乐?

  王海鸰:做喜欢做的事,并且做得不错时。比如写作和养孩子。

  12 假如你可以获得任何一种特质或能力,你希望是?

  王海鸰:让我的父母复活。

  13 生命中你最感激的是什么?

  王海鸰:兴趣和工作的高度贴合。

  14 你可以接受平庸的状态吗?

  王海鸰:理论上是认同的,价值观本该多元化。但目前还不能接受我自己平庸,再过几年也许会。

  15 你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王海鸰:简单说,依据实事求是轻重缓急的原则。举两个例子:1998年特大洪水,领导通知我去抗洪一线。我首先的反应是,我不能去。基于这样的考虑:那里多我一个少我一个实在无关大局,而儿子才九岁多万一没有了我,天就塌了。我去找领导交涉。领导说:“抗洪是大事!”于是我明白必须去了。私心里权衡,违抗军令极有可能失去安身立命之地,至时,全身心倚赖着我的儿子怎么办?而去抗洪,不一定就死。走前我专门跟儿子说我曾经为他跟领导交涉过,我必须让他知道他在我心中很重要很重要。那次抗洪我遭遇九江决堤,好在有惊无险。2008年汶川地震,我主动报名去一线。此时灾区余震不断,但我想即使万一有什么也不怕,儿子十九岁了,我给他留下的资产足够他活到自立。百闻不如一见,创作来源生活。1998年抗洪使我出了一部成功话剧《洗礼》,极大丰富了《大校的女儿》小说和电视剧的内容,去现场和不去,很不同。我去了汶川,也是有惊无险:乘直升机和另一架直升机编队飞行,遇山区地域性大雾,我们平安着陆,那架直升机坠落山里。

  16 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王海鸰:每个年龄段不一样。我很幸运,年轻时曾被派到蓬莱参加解放军支农工作八个月。我去的公社有个大史家村,村里有个图书馆,里头书很多,好多是当时外头看不到的禁书。村里有个女子,早年间去了青岛,一生未婚无后,死前留下遗嘱,把所有积蓄在家乡办个图书馆。经过十多年时间,书慢慢积下,“文化大革命”中竟安然无恙,不知是因为大史家村偏僻,还是有人保护。这事至今是谜,当时没顾上问,现在无处可问。那八个月是年轻时的我读书最多的时期,饥不择食,逮着什么读什么,哲学经济学数学政治文学历史……完全是源于自然的求知欲。中年后,搞专业创作后,读文学方面的书多一些。现在喜欢读历史。

  17 你喜欢的运动方式?

  王海鸰:散步。

  18 你最近在看的电影/电视剧?

  王海鸰: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是《智取威虎山》,感到很亲切,对杨子荣斗虎那场戏和少剑波那双细嫩的手印象深刻。电视剧一般不会跟着电视台播出看,而是挑前段时间口碑好的剧,集中几天看,比如《产科医生》,再如《北平无战事》。

  19 你孤独寂寞的时候怎样与自己相处?

  王海鸰:孤独寂寞形似神不似。孤独是状态,寂寞是感觉。天天扎人堆儿里也会寂寞,一个人独处也会充实。写作使我享受孤独,少有寂寞,儿子的健康成长更给我的充实平添了一份宁静。

  20 你现在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王海鸰:应当不是。年轻时对自己的希望缤纷多变,还曾希望过做一个贤妻良母呢,这愿望倒是实现了一半。但我满意现在的生活,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喜欢的儿子儿媳。到了老年分析自己,我不适合婚姻。

  (实习编辑:葛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