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概超过1200部,差不多一天能出3部。但事实上,只有不到一半的长篇小说能进入市场流通;另外一半,说好听点叫自娱自乐,说不好听就是‘造纸’后迅速变成了垃圾。”在昨天举行的首届“春申原创文学奖”系列论坛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话题”研讨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用一系列“残酷”的数据,引出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在当前所面临的尴尬境遇。文学遭遇发展瓶颈,但很多写作者习惯于把所谓的经典、纯文学与市场化和其他媒体的崛起对立起来。无视、鄙夷、不屑等情绪造成的视野盲区,让写作愈加艰难。当下,写作怎样改变观念、迎接挑战,就成了众说纷纭的焦点。
大部分图书为发行一万册发愁
从评论家转型从事文学出版的潘凯雄说,做出版以后,我看一些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出版人,必然会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打量这30年的文学话题,一些数据成了其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比如去年一年新书出版24万种,相比10年前涨了一倍,但总的发行量不但没有增长,还略有下降。再看全国的文学期刊,绝大部分的发行量不超过5000册。图书领域,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都在为单本图书发行超过一万册而奋斗、而发愁。
作家作品仅20种“挤”进畅销榜
根据今年上半年零售市场的监测数据,前200名畅销书中,为人所知的文学书只有20种。我们认可的作家和作品,受众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说难听一点就是他们的作品没有人看。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潘凯雄说,“我们可以用数字化的挑战、网络阅读分散了注意等等外围的原因来解释目前文学的生存状态。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也应该反省一下文学自身的问题?”
作者读者发生变化
在近年数个阅读统计中,都提到全民阅读率持续下降。但另外一组数据又说明阅读率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相比盛大网络公司日前公布的网络文学海量的点击率,纸质出版却在为一万册的发行愁得不行。据悉,今年上半年零售市场前200名畅销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可能就是文学圈所不屑的所谓类型小说,如盗墓小说“鬼吹灯系列”、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纯爱小说《山楂树之恋》等等。这形成了两种非常强烈的反差,一面是急剧的下降,一面是高速的发展。潘凯雄说:“但不管怎么说,是有人在写、有人在看的,只是写的人、看的人发生了变化。”
传统文学界需要反省
我们的作者、批评家不能老认为那些都是粗俗的、不入眼的,孤独的才是好的,没人看的才是好的。总以这样一种心态来讨论文学,看待文学现状,无异于慢性自杀。事实上,我们不可回避的是,至今被奉为经典的《百年孤独》,在出版的当年就发行了500万册,一个马尔克斯,震惊了国际文坛,出版后很短时间,《百年孤独》就被译成30多种文字,被全世界读者争睹推崇,至今已再版100多次。
潘凯雄说,我们关注文学,关注原创力,是不是也换换眼光?想想大家都不屑的类型小说,为什么老百姓就那么喜欢?30年走到今天,是不是应该站在今天文学自身的境遇来思考一些问题?就像作家叶兆言在发言中所调侃的,“昨天和几个朋友交换手机号码,我发现我这个年龄的作家,戴眼镜的要把近视眼镜摘下来才能看清号码,不近视的要戴上老花镜看。反正,号码是一定要的,看则需要换一种眼光”。
“文学,我们回顾30年的时候,也需要换一种眼光看了。”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