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书展,陈丹燕携其新书《永不拓宽的街道》登场,这位被誉为“上海记忆的追寻者”的才女,以其独特的个人化视角,以上海永不拓宽的十八条街道,着力于描写在这些街道上带有标志性的人和事。
为上海历史留下上海街道的痕迹
陈丹燕之所以要写《永不拓宽的街道》是想要为上海城市规划中立法保护的那些永不拓宽的街道留下它们心灵成长的痕迹。这是陈丹燕在这十年写作上海故事的过程中渐渐开始意识到的,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作家对自己家园的责任。
作为一个作家,与上海建筑史专家和上海地方史专家工作的不同之处是作家应该描写和表现这个城市最想保护的城市面貌和历史的内在精神和血肉细节。
上海有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将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这64条街道因而并称作“永不拓宽的街道”。这些被条例保护的街道有幸保留了原始的风貌,保留了人们认识、回味上海历史风貌的可能,而陈丹燕则用文字,用故事保留了这些街道更耐人寻味的一面。
初创作品时曾懵懂过
陈丹燕准备写《永不拓宽的街道》时,集了五篇从前逐步完成的作品,但整个书的结构在一个懵懂的状态,书的主题已经出来,但却没有清晰的故事支持。它很像是构思过程,需要等待光亮的出现。这个过程中,她去了都柏林。
陈丹燕曾介绍过,她大学时代开始读《尤利西斯》,但每次都读不下去,读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倒是可以,但终于是有个大谜,就是乔伊斯与都柏林的关系在前方。去都柏林时陈丹燕特意带上《尤利西斯》,希望在书中描写的城市能找到足够的力量读完这本难读的书。果然是在都柏林读完了《尤利西斯》,而且它帮助了她去解决自己留在电脑里的难题——作家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关系与地方史学家的不同之处。
陈丹燕在《永不拓宽的街道》一书中想要表达的是站在历史真实之上的心灵史,这是作家的责任,以乔伊斯为榜样,向他那样对一座城市尽自己的责任。
陈丹燕的写作和这十年来上海市民对自己城市从丧失家园的失落感到确定应该要有些地方“永不拓宽”,以支持自己的归属感的过程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对上海来说伟大的过程。要留住历史,需要保护的又岂是一幢房子,而是整条街道。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