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作家徐坤:给青春中国以激情

2008-07-13 11:20:21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八月狂想曲》,徐坤著,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中国作家无疑应该参与进来,应该以他们的才情为这件大事做点贡献。当然,以文学的方式,可谓难上加难。读读这部《八月狂想曲》,我们就可以看到徐坤以她的勇气和智慧,如何超越文学不可能的界线,如何领略另一种文学的雄伟风光。

    徐坤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改换到东北某城市,她并不写北京主战场,而是写一个协办的城市,那是她曾经生长的故土,她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果放在北京,那就太纪实了,就这一点来看,徐坤是顽强地要给她的这部作品提供更多的虚构空间,也就是要注入更多的文学性要素。实际上,要写作一部奥运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并不难,要以虚构的视角去构思一部文学性的奥运题材那才是难上加难。据我所知,徐坤曾经动摇过,她的文学性追求把她搞得很痛苦,她几乎无法调和这二者的矛盾,她几乎要半途而废。是什么重新激发她干下去?是什么点燃了她的文学想象力?她说过,那是她采访奥运场馆的设计者,她发现那是一群燃烧着青春激情的青年人,这些设计者和建造者如此年青,如此充满青春活力,这让她突然间感动。天地之间,她感到到2008年不就是少年中国之新生吗?这让她猛然间找到了文学感觉,找到一条宽阔的道路。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书写青春激情,书写青春中国的再生,就是这部作品根本的文学性动力,也是她的文学性生命。

    于是,我就不难理解,这部作品居然徐坤一口气写了五十万字,那里面的人都活生生地站出来了,他们涌现在青春中国崛起的大地上,他们展现了新世纪中国人的青春激情。

    当然,激情流宕于其中,小说还要按照小说的规则来写。作为一部讲述一个发生着的历史事件的作品,这部作品无疑是属于宏大历史叙事。尽管我们在理论上会说“历史终结”;在文学上会说“宏大叙事”的终结等等,但实际上,“宏大叙事”无疑还会以各种方式延续下去。说起来,“宏大叙事”无疑是对一个小说家的艺术才能的考验,徐坤过去更倾向于写作反讽类小说,这回要在肯定性的意义上来书写大题材,这对她的创作也是一次考验。可以说,这部作品如此宏大的结构,如此众多的人物,如此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却被作者组织得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从政治事件到家长里短,从官场的权力之争到男女微妙的情爱关系,从社会化的纵横驰骋,到人际关系的举手投足,这些都表现得十分清晰协调,结构的转承,矛盾的冲突激发和解决,都显示出收放自如。就这点而言,徐坤有能力驾驭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大”在何处?并不是说篇幅长架子大就是宏大叙事,这部作品声称“献给一个时代,献给青春中国”,口气不小啊!激情与青春,就是徐坤抓住小说叙述的动力,而根本在于她要写出一群人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抱负。奥运只是一个事件,奥运场馆建设只是一个“场”,她要展现这里活动着的人们的精神风貌、责任和气魄,就这点而言,徐坤达到了她的目的。小说的核心人物2008奥协办总指挥、市委常委、年轻的常务副市长旷乃兴,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年轻的副总设计师黎曙光就被塑造得相当成功。这些少壮派气吞环宇,敢做敢为,有想象力,有魄力。这些人的活动和性格被徐坤写得无比热烈洒脱,真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现代主义以来,中国文学已经很难在作品中写出正面人物,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角几乎没有是正面人物的。文学不写正面人物,这几乎是一条基本的潜规则。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及其遗产偏不信现代主义的邪,还要正面强攻,但无奈一种文学的潮流、氛围和语境摆在那里,让人不能有更多的越界的作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也曾经重新燃起文学的正面理想主义,但最终不管怎么说还是不得不在“分享艰难”这一纲目底下见好就收,使得“冲击波”保持住了文学上的一定的体面。现在,徐坤的正面塑造当代新新中国的一群天之娇子,那肯定是在向我们已经形成的文学氛围挑战,她的胆略在于她敢于去写出当代中国精神焕发的状态。对于这样的时代来说,文学应该留下它的耀目的形象。

    这部作品是如此丰厚,故事大起大落,人物命运也是一波三折,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可见出徐坤在驾驭大题材方面毫不手软,才情纵横。她的语言的妙趣也给这部小说增色不少,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并且富有立体感,这与她始终怀有反讽的眼光有直接关系。总之,这部作品试图给当代新新中国立传,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文学写作,徐坤敢于去挑战,而且做得相当出色。能写出这个时代的青春激情,写出这个时代的抱负与责任,写出这个时代的辉煌,也是一种文学的“狂想曲”,也是文学不可推卸的使命。在此前提下,这部作品当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可以改进之处,然而,再说或许就是多余的了。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