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下一站小说——读《不失者》

2008-07-12 23:18:35来源:文汇报    作者:

   

    具备一定当代小说阅读经验的人,绝不会被封皮上附带的,可爱的小标签吓着——“中国的村上春树”。遥想二十年前,小说要继续表达“与群治之关系”,同时又迫不及待想建立独立的“美学王国”时,就有那么多“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理直气壮地出现。只不过在全球化资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卡夫卡还是博尔赫斯都已经不再神秘和遥远,换句话说,不再为学院派或精英人士所垄断解释、发布权,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当然更可以被一切爱好者用来装点头脑、梦境或其它。当年人们总是很容易在“比较文学”中找到乐趣,今天那些饱含壮志、播下龙种的话题已全然萎谢了吗?也许是吧,“中国的某某”这样的句式已经刺激不了多少幻觉了,虽然它仍然可能饱含深意。
   
    对我来说,即使读《不失者》的确让我觉得在村上春树的意境中旅游,也并不妨碍我的阅读专注程度,很简单,因为这是一本中国小说。虽然作者刻意回避“中国化”书写,没有人名,生活讲究又博学的主人公“我”不看中国书,不听中国音乐,不用国货,除了偶尔出现的几道中式菜名、“中秋节”、“呼伦贝尔草原”外,这本小说里的实体名词基本上都贡献给了西洋。但我并不打算在这一点上诟病《不失者》,因为那太容易放过小说本身呈现出的问题,反而是一种不会读中国小说,乃至一切小说的症状。毕竟,对于内容——或者更准确地说——题材,与小说形式之间的关系,思考得复杂一点没有坏处,否则的话,无论授予勋章还是下判决,都会显得太轻易了些。
   
    正像编者介绍的那样,《不失者》带有科幻、悬疑、侦探小说的风格,作者谨慎地构思了一个结构较为清晰及紧凑的故事,因此也就避免了“先锋”作品或“新”小说通常容易犯下的随意、粗率、不经大脑思考的毛病。在这个带几分神秘色彩的故事中,“我”发现自己的神经系统被一个庞大的“组织”所控制,成了谋利的工具。这个“组织”控制人的方式是让他失忆,不是简单地忘记全部过去,而是保留经验——一切生活、阅读、对客观物的经验,仅仅切除跟个人存在有关的记忆,以便为他们重复利用。也就是说,虽然“我”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人,具备各种生活能力,但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过去,“我”的经验和个人生活之间是脱节的。这一层意思并不难理解,现代社会使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值都日益膨胀,而个人生活却越来越不值一提。一方面是经验和信息的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是在特定的社会机器部件中被循环利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回忆,组织不起回忆,而“回忆正是让人感觉失落的根源”,所以“我”成了不失者——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当然也难以真的获得什么,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寻找自我。
   
    寻找自我这个古老的话题,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地增添新的意蕴。当代都市生活中的复杂性在于,可以投射自我的物质越来越多,首先消费行为就是以个体为对象的,似乎能带来个人特征,然而消费最终是要将人归入事先组织好的逻辑中,并不能生产出真正的个性和风格。此外,现代社会使得社会分支结构越来越多,原本人们打算用来便利生活的种种途径,反而形成了新的“迷宫”。“迷宫”是《不失者》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我”在迷宫中杀死怪物——象征着另外一个难以控制的自我,才得以重返现实社会,但最终又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的桎梏。人们在各种各样的现代“迷宫”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完整统一的个人生活,又不知道该由谁来负责。所以在古代世界的“去魅”之后,出现了现代世界的重新神秘化,“迷宫化”。一方面是个体的分散、离心、彼此间隔,另一方面,迷失感又使人们想象出有一个庞大的,不可触及的“结构”,在背后操纵这一切,制造罪恶,就像我们在许多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小说对“组织”的刻画略显薄弱,或者说那本身就无从刻画,因为我们最终没有办法尽情解释自我的迷失。《不失者》中的“我”不喜欢依赖高科技,也不喜欢沿着庞大的社会机构朝高处攀爬,(那正是现代“理性”的逻辑)所以才有了体悟这一切的机会。
   
    阅读这样一本新出版的小说,不仅让人思考写作在今天到底还意味着什么,下一批小说家会打哪儿来,还是就此消失在茫茫的“卡罗尔宇宙”中。孔亚雷在后记中说他想要“对个体主义做一次小小的、很可能根本无用的最终辩护。”而“个体主义”近二十年来显然已经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名词,如果不能描绘今天运用个体主义的态度,是要来重新针对什么,争夺什么,反抗什么,那么个体主义很可能只会被“组织”利用,而使人丧失掉真正的个体性。我理解作者是要用这本小说来表达出这些困惑,因为无论如何小说产自个人,又最终生产出无数的个人阅读,那么让我们期待着在澄清“个体主义”意义的旅程中,下一站再遇到小说吧。
   
    《不失者》
   
    孔亚雷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