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蒂,《人民文学》编审。著有文学和影视作品多部,有作品被应用于高考和中考试题。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曾获丰子恺散文奖、丝路散文奖、孙犁文学奖等。
杨海蒂因为肤色偏黑,曾被人叫作“黑牡丹”;又因小名中有个“红”字,电影《红牡丹》上映后,她也被人称为“红牡丹”。多年过去,这朵牡丹却在文学大地上,经历风霜雨雪,汲取日月精华,花色丰富,花蕊骄人,向天盛开。
年少苦难,成就了她文学梦的坚硬的翅膀
无论是哪种牡丹,海蒂都不敢自比,但每听到那首《牡丹之歌》,她都要掉泪,勾起自己的辛酸回忆。
海蒂出生在一个有着“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家庭,幼年随母亲到农村生活。那些年,农村孩子干过的海蒂几乎都干过:插秧、砍柴、扯猪草、扛麻袋……后来,母亲奉命组建村里小学时,带着她和姐姐住进了一所漏风漏雨的屋子,300米外才有人家。夏秋天,农家小孩们在晒谷坪玩耍,母亲却天未黑就把门拴紧,从不放她们出去。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听着外面孩童们的嬉戏打闹声传来,海蒂的内心既羡慕又无奈。
在这样的童年环境里长大,海蒂自小就养成了倔强的性格,是死倔死倔的那种倔强。倔强而独立。她用一双美丽的眼睛怯怯地观察着世态炎凉,想知道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思考,渐渐地,在乡村度过的童年,那些童年时期吃过的苦和后来经历过的挫折伤痛,都化作了骨子里的刚强与豪情,成就了她文学梦的坚硬的翅膀。
中学时期,喜爱文学的海蒂在父母和老师的强制下学了理科,但时间精力大多都用来偷看文学书刊了,高考成绩自然不理想。大学毕业后人虽然到银行系统工作,但心始终在文学上,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盛载文学梦的园地。
凭着文字才能,她后来进入了新闻界,在报社当起了记者。
文学心魔铺就荆棘大道
人们不知道的是,文学梦从来没有停止过敲打她心灵的窗户。
文史家有句话,“文史不通,下笔空空”。
下笔空空,思想自然缺席。思想是文章的硬核,没有思想,文章不过是一堆华丽而空洞的文字游戏。
海蒂非常清醒,自己非科班出身,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多读书。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还要读别的门类的书。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文学作品以养才气,读经、史、传以陶冶情操。
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浮躁热闹的海南岛上,当别的女孩都跟花蝴蝶似的到处飞寻高枝的时候,海蒂却静静地开始读书。
天气那么热,环境那么嘈杂,那么美的一个女孩子,却捧着一本书在读。这样的画面,谁见了都会觉得美好。
有一段时间,海蒂租住海运总公司家属区一楼,窗外是一个广场。夏天,那些船员海员的家属们一个个摇着蒲扇到广场上纳凉。她的窗户是敞开的,因为天热,没有空调,她只能敞开窗户。大妈们就站在她的窗前,说,岛外过来那么多女孩子,就看见你在这样的天气里还天天看书,天天坐在书桌前写文章。是啊,有多少人在海南读书写作搞文学呢?这样的人太少了。正因如此,海蒂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所有热爱文学的人都值得我尊重、尊敬。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黄庭坚的这句话,用在海蒂身上最为贴切。
其实,也许是父母亲基因的缘故,海蒂以前最喜爱的是舞蹈。为此,她兼当过市歌舞团舞蹈演员,虽然只是客串,却跳得如痴如醉;也曾为了赚房租,业余去当省歌舞团节目主持人;参演过影视剧、参加T台走秀、接拍商业广告,甚至兼当礼仪小姐,经常穿着高跟鞋,在酷暑烈日下一站就是几小时。在一次演出过程中,她像李叔同突然厌倦人世浮华遁入空门似的,忽然对“粉墨登场”心生厌恶,从此远离各种喧嚣热闹,闭门读写。
读书让她的文学梦越来越清晰,写作最终成了她的红舞鞋。字符在纸面上流动,犹如足尖在舞台上跳跃,让她得到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艺术是相通的,她的作品特别讲究语言的韵律感,就是跟热爱舞蹈有关。
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海蒂写下了第一篇作品。然后,这个本可以靠脸吃饭的女子,彻底走上了靠文学才情、靠思想能力谋生的路。
海蒂厚积薄发的时期到了。在海南,她发表单篇散文,继而在报纸上开专栏,遍地开花,然后出版散文集,加入作协,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她的文字日见成熟,名气日见增大。创作之路走得艰辛,也走出繁盛。一路上,有丛生的荆棘,有苦毒的流言,但更多的是无私的帮扶和推波助澜的支持。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杂花生树》出版后,在当时的一位闺蜜力促下,她将集子寄给了有着“文坛刀客”之称、远在山西的评论家韩石山。韩石山与她素不相识,却饱蘸墨汁为她写下了评论。评论发表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中华工商时报》副刊上,责任编辑是邱华栋。至今,谈起这件事,海蒂仍感动、感恩不已。
海南,只是海蒂的文学出发地。
鲁院进修造就文学理想
2002年,从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的海蒂,竟得到了一个从天而降的机会:海南作协推荐她去上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
鲁院,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也让她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只井底之蛙,发现自己跟真正的文学大家、名家之间的差距,她要奋起直追。鲁院更壮大了她的文学梦,提升了她的思维与格局意识。
她如饥似渴地听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让她收获满满。在鲁院的四个半月,改变了她的命运。怀着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她从海南到北京,成了中国文坛最高殿堂的一名工作人员。
她的创作也像从天空飞过,有了新的高度和广度。
海蒂很喜欢看阅兵,看盛大的仪式。它有大气场,包括战争片、军事类图书。她觉得这有益于养成大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她的视野、心胸、格局都在扩大。这些呈现在作品中,就是完成了从“小情小我”到大气宏阔的表达方式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受过的苦难都变成了人生的养料、文学的财富。经历苦难,这是成长的代价,而同时生命也在成长,这是苦难的价值。过往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感到很欣慰。
在北京,她迎来了散文创作的成熟期,形成了属于她的散文风格。《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辞达理定”,让人看见辽阔博大的悲悯情怀;《北面山河》“气势磅礴”,让人看见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散文集《走在天地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名列“当当文学艺术新书销售榜”前茅。
鲜明风格玉成流传经典
高尔基遇到托尔斯泰时,托尔斯泰已经年事已高。高尔基向他倾诉,自己受过多少多少苦,多么多么艰难。
托尔斯泰颤巍巍地摸着高尔基的头,说,孩子,你受了这么多苦,你完全有资格变成一个坏人。言下之意,很多受过苦的人变坏了,而你没有变坏,这是一件幸事。
世俗的成功标准通常是有地位、有金钱、有荣耀。拿世俗的眼光来看海蒂,她不是成功的。但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成功,则是有尊严、有灵魂、有自由。从这个角度看,她无疑是成功的。海蒂自认为不是一个甘于过于平庸、扔到芸芸众生当中无人认得的人,但她没有为了不平庸而不择手段。她受过不少的苦,却没有变成坏人,依然自立自强自珍,至今良心未泯,保持一颗淳良之心。她为此庆幸、骄傲。
好的文学作品能超越时间,一两千年后读它还可以唤起情感记忆。海蒂希望自己能写出一部能流传后世的作品,哪怕只是一个单篇。
如今,海蒂对散文创作有了切身的经验和感受。要想写好散文,首先要心静,心要定,眼光要放长远。如果你有散文天赋,喜欢散文,也写得好,是一个好苗子的话,一定要沉得住气,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总有一天,你会得到回馈。其次,要大量阅读,给自己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书能安慰心灵,让人从中得到快乐、经验、知识、力量、教诲,从而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第三,要敢于追求永恒不朽。中国古人讲“文”就是散文。散文乃中国文学之正宗,真正传世的作品是散文居多,永远被吟诵的还是散文。要走文学的路,那就要听从心灵的召唤,努力创作出经典作品。我们难道不希望自己创作出永恒不朽的作品吗?如果一篇文章被很多人吟诵,流传下去,不说千古流传,哪怕流传一百年,几十年,也是了不得的,这是无形、无量的价值。
海蒂非常乐意与有志于散文创作者共勉,更希望不断地有散文创作的新秀冒出来,有优秀的散文作品冒出来。她说,读到令人耳目一新、击节叫好的作品,或个人风格强烈、辨识度高的、有才情、特别美的作品,那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作为散文创作者,作为文学编辑,海蒂也愿意尽一份微薄之力,能够有机会帮到作者。
海蒂这样大气的话语让人想起人们称她“牡丹”的故事。牡丹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之意;是生命,是期待,是淡淡的爱,是用心付出。“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牡丹之歌,也是在为海蒂而唱。她不用自比牡丹,她就是牡丹。她的散文创作,已然成了文学天地里一枝风骚耀眼的牡丹。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