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文明与法治的沉思

2009-07-18 15:57:35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刘哲昕的新著《文明与法治》(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副标题命名为“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可见其对此问题的思考之深。

  诚如作者所言,“法治”乃是一个“大词”,自近代以来就一直考验着中国人。在书的开篇,作者即为这些“大词”祛魅,认为其不过是内生于西方文明土壤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不能不经任何改造地适用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既然中国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文明土壤,那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生活方式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品格。
 
  在作者的隐喻中,文明与法治是土壤跟种子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西方和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骚的文明核心所在?两种文明的基因信息分别具有怎样的优势和弱项?作者围绕“契约—统一—和谐—同归”这四个关键词,用四章笔墨对中西文明土壤进行了纵横捭阖的历史研究,以揭示“历史的钟摆”的内在驱动力,详尽回答了上述问题。认清了土壤特质,法治的种子在中国该如何耕种?也即怎样的法治模式才属于中国?作者在第五章开篇就提出两个基本判断:“将契约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当代中国需进行的补课);“中国法治需要一种政治向心力”(这是中华文明不可抛弃的基本内核)。两个判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综合比较台湾、新加坡、香港三个华人社会的法治模式,就成为两个判断的证明和参照。作者还提出监督权和民主相结合的若干构想,促进中国文明健康发展。为了明确这种突破性努力的全观视野,我们的确可以将其叫做“法文明学”。

  这本书直接源于作者为当前领导干部开设的一门课程《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作者就职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作为国家级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师,具备由国际经济法学博士、法官、金融企业法律顾问等综合而来的学识经验,由一门课催生一本书,这叫人不由地想起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书与课都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的观察。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