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开花,90年代结果,什么事都酝酿于70年代”,这是印在《七十年代》腰封上的一句话,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行的“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七十年代》新书见面会”上,该书作者之一、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再度提及自己的这句话时颇有感慨:“历史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忘掉的东西肯定比记住的东西多。我们扔掉了一些东西,又留下一些东西,埋掉一些东西又挖出一些东西,而历史摇摆于二者之间。”该书的30位作者,包括曾经的文学女青年王安忆、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做“海贼”的邓刚、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农民阎连科……
这本由三联书店出版的集体回忆录,通过作者们对各自经历的70年代的回忆,串联起几乎淹没在历史中的那个时代的细节和轮廓,也令我们对80年代90年代乃至今天的种种有所寻根溯源。30位作者多为今天有影响力的作家、学者、艺术家,特殊的成长经历赋予他们有别于前辈和后辈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呈现出不受秩序拘束、不愿依附权力的品质,他们所代表的一代人对中国这30年来的剧烈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该书的出版,也有望为3年前《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所引发的怀旧热潮再加温。
该书主编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李陀介绍,该书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今天》杂志上的专栏“今天旧话”,书中若干作者当时都曾在此专栏撰文回忆青少年的成长经历,“那段生活非常特殊,我认为那是一个历史的夹缝,之前60年代的‘文革’,后面80年代的改革开放都很激荡,而70年代夹在两者中间,看起来既没有60年代重要,也没有80年代重要,可恰恰有一代人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他们的成长”。《七十年代》严格说来是“今天旧话”的继续。谈及《七十年代》将会得到的读者反响,李陀表示,希望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能被更多的读者广泛讨论。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