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的季羡林
一份有近80年历史的晚报,一位近百岁的文化“泰斗”,神交已久。最终把新民晚报与季羡林“牵手”在一起的是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
开设专栏
上世纪90年代,“夜光杯”编辑贺小钢主动给季羡林写信联络,向他约稿,说季先生您到过世界几十个国家,跨越的社会时代繁复,要是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触,写成千字短文,开一个专栏,给我编到版面上那该多好!季羡林很高兴地回复,认为这个写点小短文的建议很好。但他并没有马上赐稿,而是说,要让他想想,考虑考虑。
看得出,大师对新民晚报很重视,写小短文并不想用小力气。于是贺小钢便很有耐心地开始与季羡林通信。一直通了1年多的信件,到1996年10月初,季羡林终于思考停当,一下子寄来三四篇稿件,其中第一篇文章《人生漫谈·小引》于1996年10月29日见报。
一气呵成
《人生漫谈》一写就是十年,共刊发了96篇。昨天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那年去探望季先生,看见他在给新民晚报写文章,他说他几乎每周给这家报社写一篇,很认真。读者的反映也非常热烈,多是钦佩赞叹:“这样一个大学问家,能写出那样好的感人短文,太令人赞叹了。”“文字中,更有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贺小钢和季先生的相识相知先是在信中,通信之后的第三年,贺去他在北京大学燕南园的家拜访。去之前先通了电话,看名字像是男士,季羡林没想到贺小钢竟是位年轻的女编辑。从此,他们就成了忘年的挚友。其间,小钢每次收到季羡林稿件,发现都页面干净,字迹灵秀。她经常会好奇地想,这是经过誊抄的,还是原始的稿子呢?她一直没有问。后来通过多年的笔墨来往和交谈印证,小钢最后断定他的思索可以有序地流到纸上,文章也就是这样一气呵成的。
病中写稿
季先生先前为“夜光杯”写专栏很勤快,但在他不时住院后,就只能渐断渐续了。他的视力在下降,那时编辑还曾想请季先生另开一个专栏,叫“病中杂记”,但实在不忍他住院也不安宁。后来偶尔从他当时的助手李老师那里知晓,在医院里,季先生还是间断地给“夜光杯”写过一些稿,是可以作“病中杂记”的。但是,他觉得不够理想,就没有寄来,让人感动不已。
结集成书
2006年10月,贺小钢代表新民晚报去北京医院看望季先生,谈到把《人生漫谈》结集出书的事,小钢对季先生说:她一直在编的“夜光杯文丛·个人专辑”系列,想做季先生一本书,完整收编季先生在“夜光杯”的专栏文章。季先生即刻就答应了,并要贺小钢全权代理。小钢问具体怎样编好些?他说:“按你的意思就可以。”他风趣地说:“书名可起《季羡林与夜光杯》。季羡林有了,夜光杯也有了。”话语里深透季先生对“夜光杯”的偏爱。2007年初,贺小钢将季先生发在“夜光杯”上的文章编成书后,写信告诉他,并将这本书的全部目录打印好附去。后来听秘书说,秘书给季先生读“目录”,读到最后的第96篇,他很兴奋,说写了那么多了,都快一百篇了,显得很高兴。2007年11月文汇出版社将《人生漫谈》结集出版,现已第三次加印了。(作者:张晓然)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