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东西,我说的不算,但可以为同为看书的人提供点选择。近期出版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俞理明、张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6月)和《凡人》(彭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值得关注,很久以前我读过他的《垂死的肉身》(后来被拍成电影,不管是表演还是导演的处理都显得很平庸),非常大气、耐读,在明显张扬着一股进入文学史气息的同时又不让人觉得突兀,这是我对美国那些优秀作家的评价。在我看来菲利普·罗斯的底气要比与之有点像的保罗·奥斯特足得多(当然,《幻影书》也是一部杰作),在技术上他们都很优秀,但罗斯的耐力和选取生活的角度都更能打动人心。《再见,哥伦布》是部短篇小说集,是我个人期待已久的作品。
最近很多表现地球毁灭的电影问世,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多年以来人类对自己那种不断追求物质、无限制扩张欲望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的结论就是人类照眼下的这种惯性和逻辑发展下去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地球毁灭。在我们今天不断要求物质、不断追求奢华的时候,其实没多想过有时候奢华的东西并不一定精致,奢华也从来不是我们最原始的那种美。不信你就翻出小津安二郎任意一部电影看看,那里面没有奢华,但却无不流淌那种精致的美。同样,看《小津》(唐纳德·里奇著,连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4月)也能看到一种美。在这部小津的作品评著中,作者用的是一种细致、精湛的技术和朴实、清澈的文字,来描述和阐释作为导演小津曾经创造出来的那些伟大作品。
很早就有人发出“《午夜的孩子》何时告别午夜”的无奈了,时间越推移,人们似乎和这位号称“全球最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布克奖中的布克奖的获得者的距离越远,尽管可以在网上看到《午夜的孩子》的绝大部分,但是还会因为没有一本这位从长相上看就像一位比“渎神”更厉害的“屠神者”的小说而遗憾。直到《羞耻》带着一副光荣自豪的表情出现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才不至于遗憾到最极限。《羞耻》到底有多牛,我没读过,还不知道,但我正带着最热情的心情,等待这本书从快递员那里快点送到我手上。(朱白)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