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珠三角新诗发展前瞻圆桌论坛近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论坛上,当地诗歌创作群体“中山诗群”再度引起热议。近年来,中山诗歌活动频繁,当地诗人频频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引起广泛关注。
中山一直有诗歌传统。近现代的苏曼殊、阮章竞等便出自中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只眼诗社”的先锋写作也有一定影响,但之后,中山诗歌复归沉寂。2004年,身兼诗人与政府官员双重身份的丘树宏来到中山,促成了“阮章竞诗歌沙龙”、“中山市诗歌学会”的成立,并将一些全国性诗歌活动引入中山,改变了这种状态。后来,南方雪灾、百年奥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事件发生时,中山诗人都及时发出了声音。
“5·12”地震中,中山诗人更显示出敏锐、良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地震当日,诗人们连夜创作诸如《真爱在人间》、《群山高举的希望》等作品。去年5月,马丁林、龙威请缨参加“中国诗歌万里行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今年“五一”前夕,罗子健、叶才生又加入“中国诗人重建家园采访团”,赴四川实地回访。同时,“捐书助学”也在进行,20余位中山诗人向灾区学校图书馆捐赠自己的诗集。
“中山诗群”的群体力量在去年更加彰显。去年6月,诗集《以诗人的名义——八位诗人志愿者的七天八夜》首发式暨当代诗人的社会担当研讨会召开;去年11月,丘树宏诗歌研讨会召开;12月,丘树宏诗集《以生命的名义》捧回2007年度中国最佳诗集奖。刘居上、郑集思等人的诗作也先后在国内外诗赛中获奖,中山诗人的名字频频亮相于《人民日报》、《诗刊》等媒体,《作品》和《诗选刊》下半月刊先后开辟专栏,推介中山诗人及其作品。
经过多年发展,“中山诗群”已形成三种不同的风格:以丘树宏、郑集思等诗人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歌写作,余丛、符马活等人相对先锋的诗歌写作,马丁林、刘洪希等“中间派写作”。而“中山诗群”的快速崛起,与“孙中山文化艺术奖”的出台、“专项文化资金”的设立都有一定关系。
但相关人士也意识到,中山在广东和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和作品还相对较少,诗歌的“城市风格”和“地域特色”也远未形成,作为“出生地”的中山本土作者极为稀缺。相对于男性诗歌创作的繁荣,“女性诗歌”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较为单薄。而且,诗歌的建树和发展不能过于依赖一两个人的力量,中山诗人还需付出更多努力,让诗歌创作和阅读成为更多人的需要和习惯。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