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语文教学“战略”之争是空谈?

2009-07-10 09:34:12来源:文汇报    作者:

   

  广东省高考一道语言应用题考出13万个零分在上海引发了一场议论,不过,“明眼人”自有想法——

  今年广东省高考,64.4万考生中有13万人同在一道语言应用题上“折戟”(详见本报7月1日报道《13万个零分考出盲点》)。这件事宛如导火索,引发了沪上中学语文教研界一场“战略”争议。

  其实早在今年初,一些语文教研圈内人已在内部杂志上发文,呼吁改革上海的中学语文教学,改变“重文学、轻语言”现象,增加应用文的教学内容——因为“应用文才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用得最多的”。

    “中学教育怎么可以陷入庸俗功利主义?”“反方”亮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严守“文学阵地”,唯此才能凸显素质教育的目标。

  语文老师常常“厚此薄彼”?

  文学和语言,都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如何分配文学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老师们各执一词。

  “从工作、生活的实际需求看,应用文比文学作品有更大的实用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认为,中学生们长大后,接触更多的将是专业论文、应用性文献、调查报告、公文、新闻等应用文,写得多、读得多。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包括起导向作用的考试试题,都应该强化应用文读写训练。

  但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讲课时常“厚此薄彼”:讲到像鲁迅《药》这样文学性很强的课文,总会逐字逐句引领学生解读;而遇到课本中的应用类文体,讲课则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李明洁“声援”徐默凡。他指出,过度关注文学作品,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训练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对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将有“釜底抽薪”之虞。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单学文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人们谈到素质教育,常常把应试教育作为其对立面。其实,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对立面,是庸俗、浅薄的功利主义教育。”他认为,把中学语文学习与今后要用到的文字工作甚至职业直接挂钩,恰恰是庸俗功利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映,“凸显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才是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两种文体阅读要求不同?

  语文课怎么上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争论中,显露出了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应用文读写固然可以训练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获得?抑或这是文学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一些语文教研人员认为,增加应用文教学的比重,直接意味着老师上课时要给学生“补充”新的读写方法。因为,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写作要求不同,阅读的要求也不同。“相较于文学作品,应用文写作讲究的不是抒情和雄辩,而是准确和得体;阅读讲究的不是联想和感悟,而是速度和精度。”

  “把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机械对立,认为文学只强调抒情、感悟,而不强调准确等等,是一种偏见。”单学文说,“准确得体”是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在语言上的共同要求,不存在对立;不同点在于,文学作品除要求“准确”外,还附加了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

  “给中学生上语文课,最重要的是借助课文学习,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海交大附中语文教师沈雯婕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尽管目睹了广东考生招架不住图表题的惨状,但她表示仍将花大力气讲解文学作品,因为引领学生解读优秀作品,最能锻炼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相形之下,应用文教学更多地是教一些“形式”——“只要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了,难度更大的文学作品都能读了,应用文阅读就是小菜一碟。老师在教学上不用面面俱到。”
[NextPage]

  考试指挥棒“自有主张”?

  文学和语言,做到两者兼顾到底难在哪里?对此,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中学语文老师心知肚明——尽管两派观点相争不下,但考试指挥棒有着自己的“主张”。

  不少中学语文老师对记者说,从上海的语文高考甚至中考命题看,一般很少在试卷里出现应用类文体考题;即使偶尔出现,也是以小题目的形式穿插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走过场”。显而易见,应用读写能力的考查在考试总分中所占比例过小,是导致老师讲应用文“蜻蜓点水”的根本原因。难怪,对今年难倒广东省13万考生的那道图表应用题,有部分语文老师盛赞题目出得好,考出了学生水平,也考出了教学问题。

  说到底,考试指挥棒的指向不变,语文教学的“战略”之争只能是又一场空谈。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