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提倡学生诵读经典有什么意义?经典诵读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应该诵读什么样的经典著作?如何让经典更长久、更深刻地影响下一代?……这些问题是发展经典诵读活动迈不过去的坎儿,也是活动取得实效必须解决的问题。日前,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举办的经典诵读研讨会上,10位专家学者对开展诵读活动的作用、前景、途径等阐述了各自的见解。
诵读经典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认为,开展诵读活动有多方面的收获,首先可以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语言文字更加重视。我们现在不重视语言,重文轻语,重文里面又是重外语轻母语。而且,对外语的达标要求很高,但是对母语却没有什么要求。更为严重的是,现实中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质产品轻文化产品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各种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这种状况。对此,可以由专家、学者和老师带领青少年一起开展诵读活动,这对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潜涛说,经典诵读的生命力、价值及影响,主要在于与时代的结合,与民生、素质教育的结合。第一,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属于文化的范畴,必须有一个价值导向。诵读经典把传统文化与近代以来的先进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密切地结合起来,使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第二,经典诵读抓住了一个发展的动力之源问题。语言文字与诵读这种形式的结合,不是现在提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比如说《三字经》是可以诵读的,这种结合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经典诵读是语言文字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3个承接——与传统文化、与现实、与世界文明的承接。诵读经典为整个语言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动力之源。第四,这也是语言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朗诵不是仅仅在于音质的美,没有朗诵者自身的境界和思想品位,就不容易去感染、影响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颂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文轻语的倾向,当然也包括轻视朗诵,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目前我们的文化现状是值得忧虑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文革”开始与传统断裂,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奇缺,社会道德滑落有些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这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缺失的结果。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弘扬民族精神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推动了人们对有声语言的认识,从有声语言里感受文化底蕴,获得美感的享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指出,我们都有一个体会,朗诵革命先辈的诗篇,会感到热血沸腾。这说明诵读不仅仅是语感的培养,也使人受到思想的熏陶,会带动个人审美趣味、人文修养的提升。有的人可能不明白,觉得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能生产出粮食、住房、汽车?确实不能,但诵读能产生强大的、无形的民族凝聚力。如果说一个人积累了100篇优秀诗文,他跑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心里都会惦记祖国,他还会让子孙后代去读,他知道这里面的美和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说,吟诵是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因为吟诵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外,吟诵也是非常强调个性、强调理解的,它对培养个性,培养创造力都是很有好处的,适合古代诗词文赋的学习。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树荫看来,“中华诵”进高校,对提高现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是个不争的事实。经典诵读活动进入高校,使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是有好处的。而且,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到底怎么搞?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国家做了不少事,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显然也存在不少问题,而“中华诵”活动进校园无疑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表示,从2007年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开始推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时,中国教育电视台就是非常积极的参与者和坚定的支持者。如今,我国正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优秀的经典作品是民族之魂的一个浓缩。诵读经典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中国教育电视台会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诵读经典不是古代经典的复现,而是应包括从古至今的诗文精品,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对于经典,应该诵读什么内容?在柳斌看来,还是要取其精华。我们古代优秀的著作要尽量多地纳入,但近代和现代的著名作品也要有。而且,诗词要有,散文、白话文也要有,题材要广泛。现代散文里有很多精品,像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很好的东西,朗诵出来很有感染力。还有革命烈士的诗词、通信,同样会使得人热血沸腾。这些好的经典作品一定要收进来,经典的范围应尽量扩大,不要仅仅局限于古代经典。
[NextPage]
清华大学教授刘书林认为,经典诵读活动主要还是要有合适的内容。让孩子们诵读,一定要抓住经典,要选符合时代需求、对社会发展和心灵陶冶起积极作用的著作。要用坚持主旋律的态度和观点来挑选,不能出差错,比如选一些共产党人的进步性的作品,就很能鼓舞人。
“诵读的内容应当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精神需求的发展来确定标准,要有针对性。”吴潜涛说,同时要处理好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诵读出来,时代的内涵怎么体现,时代的价值在哪儿?它需要赋予时代内涵,需要解读。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指出,选择经典,肯定不会选一些文字不优美、诵读起来也不优美的经典。而是通过美声诵读美文,达到美育的效果。之所以要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就是通过对美文经典的诵读塑造下一代美好的心灵,其实就是3个“美”字:美声、美文、美育。选择经典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真、善、美。我们选择真、善、美的东西,是让青年学生、让下一代首先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道德上纯粹的人,然后逐渐富有一种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样循序渐进的教育效果会更好一点。因此,选择经典诵读的篇目时,不要急功近利,尽量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
经典诵读应面向大众,进校园、进课堂,从内容到形式追求和谐完美,最终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我们要善于用珍贵文化来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如果能够形成一个这样良好的局面,热爱母语的问题就能够很好解决。”柳斌说,通过倡导、开展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诵读是其中之一,如果这些活动能够很好地开展的话,国民的语文素质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只有大众的语言文化素质提高了,才可能出现更多的经典作品。因此,这项活动要办成一个公益性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
在刘书林看来,搞比赛、搞活动,一定要把语言常识和艺术结合起来,不能只说哪里好哪里不好,而应说明活动或比赛为什么好,一定要专家把内在的规律讲清楚。诵读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引起人们的兴趣,切实提高更多的人的水平,也包括成年人的水平。而且,要允许不同的风格存在,不要搞一个模式。应该说,凡是带着一种艺术性、感人的东西,就值得提倡。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特点,只要诵读的内容在本质上符合这些内在规律性,就应该给予认同、鼓励、弘扬。另外,古代的经典一定要和现实问题有所呼应,不能简单地照搬过来。
吴潜涛认为,应该解决艺术与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经典诵读,并不是要唱一台戏,并不是让演员去表演,而是要通过这种艺术的感召,让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这是一个形式、一个载体。如果把这个活动看成培养一个演员,那么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诵读活动只有与大学课堂、大学生活、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建设的外在环境相结合,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我们一定要让全社会领会到举办这个活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只要引起人们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目的基本就达到了。”韩经太说,诵读是大概念,吟诵是小概念,主要是针对古典诗文名篇。不妨请专家用传统的某种吟诵调吟诵一遍,让青年学生知道古人还有这种吟诵调,让他们的知识丰富一点。在整个和谐中华民族文化的园地里面,要充分体现多样性,传统吟诵可能用到方言语调,在用普通话交流的基础上保留地方方言的特色,其实显示出了语言的丰富性。
张颂指出,经典诵读活动绝不应该搞形式主义,一定要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抵达孩子的内心。在诵读活动中,铸造灵魂是最终目的。全面参与要有引领、带动、辐射,形成核心和向心力量,形成一支主力军,加强培训、竞赛、示范、演出,建议成立在国家语委领导下的诵读协会。同时,出版中华诵读的刊物和《中华诵读经典指要》,把适合诵读的经典整理出来,由艺术家们朗诵、刻成光盘。另外,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中华经典诵读系列专题讲座。这样诵读水平就会由初级到高级,就会由浅到深。
在王树荫看来,对于经典诵读,第一,要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比如关于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既要把四大活动——晚会、进高校、比赛、夏令营做好,还要重视内容。第二,要扩大宣传。在报纸、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活动。第三,要从机制上完善。这个活动要让大家喜闻乐见,促使大家自觉地去做这件事。
山东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薛中锐说,把经典诵读活动搞得时尚一些,我很赞成。这个诵读不能仅在那儿念,也不能仅在那儿背,有时候背出来也不感人。我曾经找过一些朗诵经验丰富的人,选择一些他们钟爱的、有特点的作品来朗诵,效果其实很好。而且,有必要和有关部门联系,把这些名篇谱成歌曲,一边诵一边唱,还可以编成舞蹈跳一跳,甚至以京剧的形式来演唱,但是要以诵读为主,最终目的是让诵读晚会、演出让更多的人感动。此外,在中小学课程里,对经典诵读应该怎么规定,诵读哪些内容,相关部门应该作出具体的规定,这对于中小学生熟悉经典、热爱经典,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链接
2007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在部分省市开展了“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两年来,通过举办诵读比赛、以4个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诵读晚会等活动,“中华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近日,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举办的经典诵读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讲话,指出“中华诵”活动“是传承中华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要继续推进此项工作开展,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研讨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全面介绍了诵读活动开展的情况和设想、要求。2009年的诵读活动,除了结合4个传统节日举办4台晚会播出外,还要在知名高校组织大学生的诵读专场晚会,并组织首都高校大学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诵读晚会,组织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推进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