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2009年新会员名单新鲜出炉,此前沸沸扬扬的金庸即将入会的传闻终于落实。网络民意呈两边倒的趋势,一派拥金,认为金大侠有入与不入的自由,干卿何事;反对一派则批评老人家“老糊涂”了,“晚节不保”,甚表惋惜。
无论如何,金老入会既成事实,只能静待下文。我注意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协新闻发言人、书记处书记陈崎嵘表示:“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后会发挥很好的特殊作用。”至于如何“特殊”,陈崎嵘拒绝透露。
凡事一旦沾染了“特殊”二字,不免滋味复杂起来。究竟什么“特殊作用”?不妨大胆设想。个人认为,一在身份特殊。正当中国作协时不时遭诟病之际,身在香港特区的金庸入会可谓“楷模”,能借此广泛团结、密切联系港澳台及海外文化界力量。二在作品特殊。世人眼中,从前的“武侠”是难称文学正统的,但随着文学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变化,犹如明清市井笔记发展成煌煌的文学分支之一的“小说”,从而与诗歌、散文并驾齐驱,广受读者欢迎的新“武侠江湖”,终于被作协接纳,起码表明内地传统文学界承认了文学的分流趋势,不管是被迫拍手欢迎还是缘于思想开化。三在年龄特殊。以85岁高龄,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自愿搅这趟“浑水”,仿佛给日益疲软的文学注入一剂强心针。
如果是这种“特殊”,倒不算坏事。毕竟,一代“侠之大者”影响了多个年龄段的读者,“武侠情结”虽然类似白日幻梦,但它契合了一些人生中本质的东西,一些不可缺失的正义元素,一些捅破滚滚红尘中的麻木冷硬从而催人泪下的怀念和向往。文学何为?文学何在?这似乎就是文学“在场”的绝好证明,在此一点上,金庸确实“特殊”。
倘不是金庸,可能还会有其他人登台。金庸选择得聪明,在这个“特殊”时期表露无遗。(文/黄亚明)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