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小小说作家在郑州。
日前,规模宏大的“小小说节”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海内外近300名小小说作家、评论家在这里交流、研讨和娱乐;数千名郑州市民以及各地游人聚集在绿城广场,争相购买上万本小小说文集和《小小说选刊》杂志,享受着这个与众不同的节日带给他们的文化愉悦。郑州的小小说节已经举办了3届,每一届都让华人作家以小小说的名义相会在绿城,然后再将小小说的魅力辐射到世界各地……
从小小说起步,到小小说现象
小小说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就像亿万人不再只穿一种颜色的衣服一样,人们开始不满足于一年或几年只读一本小说,而追求多元的文化。加上经济大潮冲击着人们的阅读时间,短而精的文字更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接受,于是小小说这一文体便应运而生。开始它只在一些报纸的副刊上出现,渐渐地走进了纯文学刊物,很快就像星火燎原一样蔓延到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上。
1982年,郑州市文联主办的《百花园》杂志社以敏锐的视角发现了小小说这一文体的潜在力量,及时调整了办刊方案,大胆尝试以小小说为主要发表对象的办刊理念,很快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读者的喜爱。1985年,面向海内外的刊物《小小说选刊》创刊,及时选发上个月世界各地报刊上发表的优秀小小说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刊物的月发行量达到50万册,最高突破64万册。1995年,杂志又改为半月刊。
《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主编、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杨晓敏说,小小说既有精英文化的品质,又有大众的文化市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大众文化水平、审美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大小小说的影响,这两本杂志采取了各种方式团结海内外的小小说作家,不但举办各类笔会和作品研讨会,设立各种奖项重奖小小说作家和评论家,还在郑州开办了“小小说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小小说节”,都有百名作家向大众签名售书或赠书,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目前,千余名小小说作家活跃在海内外文坛,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小小说作品见诸报刊,并不时有精品登上大学课堂和中小学课本,成为一种小小说现象而受到海内外的关注。作为小小说基地之一,郑州对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登海外作家作品,邀请海外作家来豫
近年来,《小小说选刊》杂志在选发优秀作品时,更加注重把目光投注在海外媒体,经常选用马来西亚作家朵拉、温瑞安,新加坡作家尤今以及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苦苓,香港作家骆宾路等活跃在海外文坛的华文作家们的小小说作品。同时,杂志专设“译海明珠”栏目,专译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欧美国家的优秀小小说。到目前为止,已经选译了米·左琴科(俄罗斯)、希区柯克(美国)、星新一(日本)、埃弗赖姆·吉雄(以色列)、路易斯·席波赖特(德国)等近300名外国作家的小小说作品。
[NextPage]
一些大的笔会,杂志社还专门邀请海外作家参加。笔会上,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介绍当今海外的文学走势和文化发展趋向。这些作家们也总是一方面介绍海外的情况,另一方面努力学习中国大陆各位作家的小小说表现技巧以及汉语语法的灵活使用。
中国大陆的小小说作品,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糅合并容纳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文化思想,一般说来,给读者带来启迪、思索的空间较大;而各不相同的海外小小说作品,则异彩纷呈,内容上反映了一个时期各国的经济与人文发展现状,人本思想厚重,值得中国内地作家借鉴。在笔会交流的平台上,中外作家们总是话题投缘,侃侃而谈,都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和渠道。
每次笔会或研讨会还经常邀请海外媒体的编辑,向他们推荐内地优秀的小小说作品,并支持他们选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书,以便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介绍到海外。这些书籍,有的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出现,有的是单一的英文、日文或韩文,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
香港作家东瑞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表述:在香港的书架上,喜爱的书、赏心悦目的书,种类非常多,小小说是其中的一大门类和一个主要品种……在“小小说节”开幕式暨颁奖晚会上,见证了中国小小说发展的高潮,我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文学活动能够搞得这么隆重,尤其是来自海外的我们。
马来西亚作家朵拉也在一篇名为《郑州,小小说的奇迹与神话》文章中写到:中原大地,我向往已久的地方。然而,从来没有想过,因为小小说来到郑州。来到郑州才发现,小小说居然是郑州独有的特色文化,更是郑州人的无上骄傲。
桥梁、纽带,小小说承担文化交流的责任
美籍华人学者、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教授穆爱莉女士从事大众文化研究多年,2004年开始关注中国小小说,2006年翻译出版《喧闹的麻雀——中国当代小小说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现在,她专门向美国联邦政府的福布赖特基金会申请了一笔资金,以研究中国当代小小说现象。
去年,穆爱莉到中国内地对小小说现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走访。她从郑州出发,到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浙江、江苏,寻访了上百名小小说作家,就他们当下的小小说认知进行了有益探寻。
穆爱莉说,小小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看中国的变化,小小说是一个最好的窗口;作为成功的文化产品,小小说开辟了一条当今文学、文化作用与社会、人类的新路。《喧闹的麻雀》的发表为西方世界搭起了一个看中国的小窗户;现在,我要再写一本书探讨小小说文体的生命力,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功的原因以及这一成功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今天的意义。
现在有更多的穆爱莉式的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小小说感兴趣,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有关小小说的活动,甚至向中国的街头路人询问小小说对他们的影响。在韩国和印尼,还有一些大学教授也将中国的优秀小小说作品搬上了课堂,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这一现象也是当初倡导小小说者们所始料不及的。
杨晓敏等一群小小说领域的带头人还不遗余力地向海外输出国内的小小说,尤其以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为立足点,在不同场合、不同国度向与会者推介中国的小小说,与各国会员进行交流,了解海外华文小说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小小说应该像丝绸之路一样,变成一条通往世界各地的精神之路,使东西方文化因小小说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杨晓敏说。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