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苏童长篇新作《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首发式在上海举行。发布会上,苏童对有关小说人物塑造、描写手法、海外版权、与余华笔下的上世纪70年代同与不同等问题做出了精彩回答,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砥砺3年 倾心打造
《河岸》是苏童继《碧奴》之后,砥砺3年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力作。与之前广受读者追捧的精致中短篇小说相比,通篇20余万字的《河岸》无疑将为苏童创作生涯写上更为浓重的一笔。该作是他迄今为止“篇幅最长,写作时间最长”的小说,苏童还表示,“故事似乎也是最严峻的”。
据悉,在敲定出版《河岸》单行本之后,《河岸》的英译本将在年内问世,而其他语种的版权输出也在接触之中。鉴于《河岸》承载的时间和内容的厚重,评论家王干认为,《河岸》是超越《妻妾成群》、《红粉》、《米》的扛鼎之作,苏童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因此更为深远。
首次直面“时代与政治”
从《妻妾成群》到《碧奴》,由先锋实验作家一路走来的苏童,他的创作惯于在虚构中描绘人性百态,借助想象的力量品读历史。他说“我的所有小说几乎都是虚构,我崇拜虚构的力量。以我的文学观来说,虚构是一种最大的现实。”与以往的作品不同,《河岸》可谓苏童尝试突破自我的砥砺之作。该书中,苏童首次直面“时代与政治”,讲述“那个时代”里个体与政治的博弈,追忆那段被政治压抑的青春成长史。
与《碧奴》等远离时代的作品不同,《河岸》中 “时代与政治”不仅是故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掌舵主人公命运之舟的潜在“大人物”。“隔离”、“批斗”,一幕幕至今忆来仍触目惊心的历史场景,“阶级异己分子”、“生活作风问题”,一个个打上了鲜明时代烙印的政治语汇,这一切构成了香椿街少年库东亮荒诞离奇的成长背景。在政治风云的裹挟中,库东亮从根红苗正的“烈属”蜕变成了人见人欺的“阶级敌人”;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下,他妖孽般的青春在“河”与“岸”之间漂泊。
谈到《河岸》的创作,苏童说“时代与小说的联系在我的写作中从来没有这样紧密过,时代赋予人物的沉重感也是前所未有的,我最大的叙述目标,就是用我的方式来表达‘那个时代’的人的故事和处境。”
荟“苏童元素”之精华
“河”对苏童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在河边长大的苏童甚至把河流理解为自己的乡土。小说《河岸》融会了作家多年来与“河”有关的成长经验,“潺潺的河水”、“乳白的拖船”、“嘎嘎的鹅群”和岸上的如真似幻的“油坊镇”共同织就了苏童对少年生活的追忆。《河岸》中不乏此类细节,其中一段关于库东亮经常潜到河里,听河水的密语的描写,正是对苏童本人记忆的真实还原。
除了故事题材上的精挑细选,《河岸》在艺术形式上也颇为讲究,通过库东亮的视角讲述库文轩(父亲)在历史情境中的际遇。少年的视角,成长的主题,残酷的青春,历史的浮沉,像河岸一样难以言清。这种写作手法本是苏童的看家绝活,现在又融入那些枫树林、香椿街、历史谜案等元素,综合了苏童小说的诸多优秀元素。
(编辑:范文馨)